《中国土地利用与管理改革透视》是作者在近年来承担完成的科研课题成果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通过调查研究和独立思考,作者理论联系实际,提出中国土地利用和管理改革必须要针对日前土地利用存在的“八个问题”,突破日前土地管理的“四大悖论”和“五大认识误区”,重新树立正确土地利用和管理价值观,认真总结城市化过程中各地涌现出的土地利用
《新技术时代的农村信息化:推进机制、技术手段与政策体系》是国家软科学重大项目“以信息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重大问题研究”的系列成果之一。《新技术时代的农村信息化:推进机制、技术手段与政策体系》由总论篇、推进机制篇、技术手段篇和模式推广篇组成,旨在从推进机制、技术手段和政策体系方面深入探讨农村信息化建设问题。其中,推进机制就
土地质量问题是一个系统科学,土地本身就是一个涉及土地、社会、人口、生态的复合系统,应该从多学科的角度考虑土地质量提升问题。全面掌握全国各地的土地质量状况成为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础,而土地质量评价则是掌握土地状况的主要技术手段。土壤肥力和农户行为的差异造就了景观格局的变化,景观格局又反作用于土壤,对土地质量有重要影响,
受人多地少基本国情制约,长期以来,我国农业采取“以高投入换高产量”的发展思路,形成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增长方式,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的尖锐矛盾严重制约着可持续发展。当前,国家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上升为基本国策,“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即两型农业)成为全国农村改革发展的一项基本目标
农业创业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以及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的增加而诞生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它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形态,以规模化经营为显著特征,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为效果,以带动周边农民创业为效应,有效地推动了农村土地的流转,扩大了农民在市场上的话语权。农业创业代表了中国农业的未来,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措施。《农
本书以作者在安徽南部自然村——汪家村前后长达10年的田野调查为基础,讲述了一个集体制度(人民公社制度)如何形成的故事。作者认为,集体制度虽然由国家推动和组织,带有很大的强迫性,但是农民并不是完全被动的接受者,他们被裹挟到集体化的大潮中,同时,也以自己的方式、沿着符合自己利益的方向推波助澜,甚至在可能的范围内调整和改变了
农产品流通体系是在农产品流通各环节的流通组织和流通渠道的总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产品消费逐渐从内核向外延发展,因此对农产品的优质生产和结构调整的需求逐渐增加,农产品流通所包含的主要内容也在逐渐丰富。相比于发达国家的发展现状和我国未来农产品流通的发展需求,我国农产品流通模式在现阶段还比较传统,《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认知农村经纪人、农村经纪人基本知识、农村经纪人的经纪活动及农村经纪合同、农村经纪人业务知识、农村经纪业务操作技能、农村经纪人从业资格、农村经纪人的登记与监督管理七大模块。本书将培育、发展农村经纪人纳入课程体系,组织农村综合经济专家、教师,在进行广泛的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理论结合实际案例,对农村经
《贵州坝子土地利用变迁与耕地保护》以贵州省坝子尤其是万亩大坝土地利用变迁过程中的耕地演变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贵州省坝子的土地利用构成类型、土地利用变化对坝子耕地景观格局的影响、坝子与周边山地的土地利用耦合变迁、坝子耕地演变对可达性的响应、坝子土地生态安全和坝子耕地保护对策。 《贵州坝子土地利用变迁与耕地保护》可供地理、
《花卉产业发展与创新研究:以北京为例》,本书以北京为例,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花卉产业的发展与创新机制。研究立足北京花卉产业的现状,总结了北京花卉产业的发展;创新性地分析了花卉产业的供给与需求特征,形成了花卉产业发展的第一手资料;在借鉴国内外花卉产业发展经验与方法的基础上,对北京花卉产业的定位与思路、竞争力、发展与创新、政
《新时代语境下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研究》是基于笔者张培勇、马洁华、丁珊对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多年研究,针对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目前面临的困难创作的。《新时代语境下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研究》通过对我国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障制度、社会救助制度、社会福利政策等基本保障措施的现状、缺陷以及未来出路等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帮助
《留住美丽乡村:乡村存在的价值》针对中国乡村前途问题的讨论,明确指出乡村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乡村不会消失。乡村的价值不仅表现在乡村的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也表现在乡村的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不理解乡村的文化载体功能,就会在建设乡村过程中破坏乡村文化。新农村建设不是把乡村变成城市,而
《论大国农业转型:“两型社会”建设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研究》在深入把握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的前沿变化和时代要求的基础上,探索中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寻求“两型社会”建设导向下适合中国国情又不同于历史上西方工业化农业的历史发展规范,直接进入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阶段——“两型农业”的发展阶段。
中国社会科学院藏区发展研究课题组一直关注以下问题:哪些群体当为藏区发展政策的重点目标人群(即通常所说的政策对象)?如何将援助资源和服务送抵这些群体?采用何种制度安排保证他们受益?本项研究既跨越课题组各成员自己原有的学科边界,又以不同的学科专长相互支持,共同聚焦于特定的调研地区,分专题评估现行发展政策并探讨中长期发展战略
《中国热带作物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从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三个方面对中国热带作物产业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概述;从产业概况、种资资源和分布、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三个方面介绍了海南、广东、云南、广西、四川金沙江干热河谷、福建等典型热区以及江西、贵州、湖南等其他热区的热带作物产业结构与布局;从产业概况、产业结构与布局、产
《西藏农牧史》首次揭示了西藏农牧业起始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探明了其进化演变的历史规律,具有重要的学术开拓性和创新价值,填补了西藏农牧史研究的空白。对我国农牧史的研究和西藏地方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西藏农牧业现代化的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海南省儋州市耕地资源评价与利用》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海南省儋州市耕地资源的历史和现状,基于2600余个点位的调查和养分分析结果,对儋州市耕地地力、耕地质量、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及中低产田的地力和改良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细致分析,揭示了儋州市耕地资源的本质和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良利用措施。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主要涵盖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科学技术、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村社会管理、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设计、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国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国不同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和对策等内容。
《中国水产种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以加快提升我国现代水产种业科技竞争力为目标,针对当前水产种业及种业科技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研究分析了我国水产种业及种业科技发展的重大需求,提出了未来10年我国水产种业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种业科技力量和产业布局、技术体系运行机制及保障措施,为今后我国水产种业和科技工作的发
《问道乡野——农村发展、制度创新与反贫困》选录王曙光教授近年来在农村研究领域所发表的有代表性的21篇学术论文,广泛涵盖农村金融改革、民间信用演进、乡村治理、贫困与反贫困、制度转型和创新等重大论题。这些基于长期田野调查所进行的多维度农村研究,体现了作者扎根乡土、关注民生的学术精神。本书提出的双重二元金融结构理论、多元化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