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背景下农作物空间格局动态变化》以我国农作物空间格局动态变化显著的东北地区为研究区域,选择主要农作物(玉米、大豆、水稻和小麦)为研究对象,探讨全球变化背景下近30年(1981-2010年)农作物空间格局的动态变化特征,分析确定主要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对其影响机理机制,构建耦合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农作物空间格局
《农户生计安全与保障》从生计概念出发,以农户的生计安全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分析界定了农户生计安全的基本概念;以农户生计状况为逻辑起点,运用可持续分析框架研究了农户生计安全的行为方式,建立了农户生计安全评价标准;梳理了考量农户生计安全的主要因素和影响指标,构建起合理规避风险的可持续农户生计发展模式;提出了实现农户生计安全
本书结合对不同区域广泛的调查,并从可持续利用的角度,对农地流转前后进行了对比研究。
农地整治项目效率测度及效率提升机制研究从农地整治项目过程和结果两个视角出发,研究农地整治项目效率测度方法、效率影响机理及提升效率的运行机制。农地整治项目效率测度及效率提升机制研究运用价值增值理论系统识别农地整治项目各阶段的效率目标与效率指标,构建基于标杆管理的农地整治项目效率测度模型;然后建立了PPP模式下农地整治项目
为控制与削减我国近海的捕捞能力,郑奕编著的《中国近海渔业捕捞能力的量化与控制研究》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我国近海近十三年的捕捞能力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计量,采用能力产量与能力利用度两个指标对我国近年来的渔业管理政策进行了评价,并就不同费率条件下征收税费对近海近十年捕捞能力控制的影响与设定控制目标下征税方案的制定进行定量模拟分
于学江所著的《山东省农村土地流转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采用实地访谈、问卷调查与历史的方法,全面分析了山东省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与特点,剖析了影响山东省农村土地流转的各种因素,结合山东省农村土地流转的实际提出了消除山东省农村土地流转影响因素的对策建议,其目的是为山东省各级政府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提供决策参考。
董正华编著的《走向现代的小农(历史的视角与东亚的经验)》立足于东亚,关注现代“小农”的命运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重点探讨台湾地区和韩国家庭小农制度的形成、结构和演变;全书的讨论涉及“小农”、“农民”与“家庭农场”的关系,农民应当走向富裕还是走向消亡,何为“农业资本主义”等历史、理论与现实问题。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是近十多年来国内外土地资源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也是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区域土地资源配置、促进人地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趋向。陕西黄土高原台塬区是西北黄土高原台塬的主体,既处于关中平原生态保护的屏障地带,又是粮食生产的主体功能区,同时又是关中城市群发展的核心辐射地带。该区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土地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是党和政府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实施新农村教育的重大举措,是缩小我国城乡数字鸿沟、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实现农村信息化、现代化的战略决定;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运行规律,不但需要实践层面的探索和创新,更需要理论层面的研究和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低碳效应与低碳经济发展研究》可分为两部分,包括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低碳效应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测度。通过对陕西省和西安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效应、区域农业用地碳源/碳汇效应、土地利用与区域碳源/碳汇平衡、产业结构调整的碳排放效应的研究,评价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水平,探讨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
本书是一本阐述中国农利社会福利体系的书。它的论述从古代中国农村社会福利体系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福利制度的建立,再到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给农村社会福利带来的变化,最后到新形势下农村社会福利体系的重建与探索。本书论证了中国农村社会福利体系的基本要素:家庭、社会、国家和传统福利思想等历史遗产,以及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宝
本报告面向城乡转型发展新时期,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相关重大战略决策与农民现实问题,通过系统分析现代农业发展一般规律及其阶段性特征,构建现代农业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其评判标准,开展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系统评价;深入剖析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民就业转型的主控因素、动力机制及其对农村主体弱化的影响;研究提出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与农民就
18亿亩耕地红线是一个久盛不衰的热点话题。人们关心耕地红线,实际上就是在关心自己的饭碗。尽管近年来出现了一大批严肃、认真的研究成果,但仍不断有人质疑中国的粮食安全,特别是在海外,“中国崩溃论”频现报端,其中生态危机、耕地危机几乎是必定要涉及的题目。 《问粮——详解18亿亩耕地红线》是在北京师范大学国民核算研究院充分调
《中国典型地区沿海滩涂土地资源开发》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以宏观研究为主线,在全面总结国内外滩涂资源利用及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探讨了沿海滩涂资源利用类型及其景观生态特征;在分析我国沿海滩涂土地资源类型、数量、分布和利用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沿海滩涂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战略及对策。中篇重点总结提炼了适合我国国情的以“农基鱼塘”
土地储备制度是我国城市土地利用制度的一项创新。本书从我国土地储备制度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入手,借鉴国外土地储备制度的经验,对我国土地储备制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首先,结合《物权法》、《土地储备管理办法》等探讨了土地储备机构的法律地位以及储备土地登记的合理性;其次,依照土地储备制度的运作流程,对储备土地的范围与储备土地的取得
《中国农业经济地区差异及成因研究》基于发展经济理论与定量研究方法,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和地区布局特点,围绕农民收入与消费、农业支持政策、农业技术进步及农产品价格四个方面,使用省际面板数据和农村家庭调查数据,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地区差异特征、成因和变动机理进行了系统的论证;核心思想是通过地区间的对比分析,探寻有利于实现“公平
《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特色专业教材?农林经济管理系列涉农产业经济学》从经济学视角提供了一个对农业生产资料、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等涉农产业体系进行科学分析的框架,突破了传统农业经济学的范围和局限,从系统论的角度考察了涉农产业体系的发展。
针对西南山地生态系统脆弱、植被退化严重等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在阐明退化生态系统类型、空间分布以及退化机理的基础上,从山地植被破坏成因、植被恢复关键技术、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技术、农林牧复合管理模式等方面深入系统的研究,评价筛选不同退化生态系统类型恢复重建的关键技术,优化集成综合治理模式,确定不同生态综合治理模式推广的空间范围
普通高等学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或资源环境经济专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硕、博士生及相关研究人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不断显现,其中土地资源的退化问题尤为突出。本书应用"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构建了我国土地资源退化与政策间的关系的分析框架,揭示了耕地
该书运用区域经济学、人文地理学、管理学等基本理论和观点,采用问卷调查与案例研究、理论建模、计量经济与统计分析等方法,以我国中部农区为研究对象,以行动者能力与选择环境互动理论为基础,系统剖析了中部农区特色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演化阶段与其动因,并在大样本企业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与城市创意产业集群和农区制造业集群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