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收录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金沙遗址博物馆编著《金沙遗址科技考古资料集》。本书共收录16篇分析测试报告和27篇研究论文。金沙遗址时代约为商代晚期至春秋时秋时期,分布面积约5km2,文化内涵丰富,对研究古蜀文明的发展演进历程有着重大意义。本书是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金沙遗址多年科技考古成果的集中反映,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商周青铜觯在数量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具备充分的研究条件。在当前相关研究十分薄弱的情况下,本文在运用类型学、文化因素分析法、统计分析等考古学研究方法的同时,整合先秦文献、礼书以及铭文资料,第一次系统地对商周青铜觯进行考古学和礼制文化两个方面的研究。在对铜觯分期、断代,总结发展演变规律和组合关系,讨论纹饰、铭文的特点与时
本书编著者在西安市临潼区新丰街道办事处湾李村发掘战国晚期秦基596座、汉墓94座。596座墓葬可分为战国中期晚段、战国晚期、战国末期至秦代、秦末汉初四段,为战国中晚期至秦代“戏邑”“丽邑”内居民的墓葬区。94座汉墓可分为西汉中期、西汉晚期、新莽时期至东汉早期、东汉中期至东汉晚期五段,为西汉中期至东汉晚期汉代中下层平民的
本书是作者关于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与夏商周时期考古的专题论文集,共计收录论文33篇,包括“新石器时代考古”、“夏代考古”、“商代考古”、“周代考古”、“青铜时代考古综合”、“理论与方法”六个专题。主要研究内容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中国中原地区龙山至商代考古学文化的编年谱系、变迁过程与发展动因研究,一是北方长城地带新石器时代至
本书收录10篇考古发掘简报和11篇研究论文。简报内容涵盖袁家山旧石器遗址、天子坪遗址、大畈遗址、青山崖墓、网岭东周墓、竹子园战国西汉墓、兔子山遗址九号井、文桥汽车站北宋合葬墓、娄底明代壁画墓、澧县元代瓷器窖藏等考古新资料。研究论文涉及湖南地区史前和历史时期考古学文化研究、楚文化研究、金石研究、陶瓷考古研究以及中国考古学
本书汇编宋代金石著作《集古録跋尾》、《集古録目》、《元丰类稿·金石録跋尾》、《金石録》、《通志·金石略》、《隶释》、《隶续》七种,希冀为长安学、地方史、学术史及中国古代文化研究提供资料,以促进学术研究和社会文化的发展。
本书收录了考古调查、发掘报告及研究论文等共计31篇,以中国西部地区为立足点,面向全国,内容涉及考古学、文物学、文化遗产管理与保护规划、环境与历史地理等多个方面。
本书广泛搜集国内外沉船资料,对照各类陆地遗址出土的陶瓷器遗存,图文并茂地梳理和分析了中国古代陶瓷经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销的历程及阶段特征,揭示了中国古代海洋文明变迁的历史及不同阶段中国在世界海洋文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大量展示窑址资料的基础上勾画出中国古代外销瓷业生产变迁的脉络,并以个案的形式讨论了以陶瓷贸易为媒介的中
《盘龙城与长江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收录了2014年“盘龙城与长江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国内外参会学者的论文34篇。内容涉及盘龙城遗址的发现与研究、盘龙城与中原等不同地区文化关联、其他地区夏商考古研究、器物制作工艺、大遗址保护利用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等相关方面,代表了该领域研究的较高水平。这些成果对于推进夏商时期历史与
《中国玉器时代与玉文化》是一本探讨中国玉器时代形成背景、过程与分期、分区特征的专题性著作。它详尽地分析了中华大地第四纪以来自然环境的变化过程,与中华民族先人形成、成长途径,以及在天时、地利与人智极优越的条件下,导致出现玉器时代的必然性与合理性。作者以较大的篇幅论述了玉器时代主要区域的考古学文化的玉器器型、特征以及古玉器
本书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集成"之一,主要介绍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新疆地区佛教遗址的调查成果,其中包括部分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十分珍贵。书中按照国家文物局分类方法进行分别介绍,是新疆三普工作成果的集中展示
本书是原洛阳博物馆(今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于1977-1980年期间在洛阳建筑机械厂和洛阳玻璃厂进行的考古发掘工作,是隋唐洛阳城宫城考古研究的重要收获。书中主要介绍了唐武则天时期的天堂及其周围建筑基址的考古发掘工作,为历史学、考古学、古建筑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对研究隋唐洛阳城宫城的建筑布局和形制结构有重要
本书收录洞庭湖南部新湖遗址、蔡家园遗址、大通湖遗址、玉竹包遗址、石咀头遗址、漉湖遗址、泞湖遗址、铁铺岭遗址8处先秦古遗址发掘资料,时代经历汤家岗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和商周时期,其间没有大的缺环,改变了之前对洞庭湖南部历史文化面貌的认识,是研究洞庭湖南部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本书共分八章,内容包括:青铜敦的著录与研究简史;青铜敦的定名与功用;青铜敦的类型学分析;青铜敦的分期演变;青铜敦的组合;青铜敦的区域分析;敦与相关器类的关系等。
本书共分十二章,内容包括:绪论;类型学分析;纹饰研究;分期与年代蠡测;晋南地区青铜器的风格特点;器物组合研究;文化因素分析;晋国青铜器;霸国青铜器等。
本书系统地报道了庄白一、二号西周青铜器窖藏田野考古发掘成果,为研究周原聚落结构和西周社会形态、礼制、青铜铸造工艺等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报告还以现场第一手发掘资料为基础,对微氏家族青铜器群的断代、家族世系和周原与西周青铜器窖藏成因及意义等问题展开讨论。
本书收录了黄骅市海丰镇遗址出土的瓷器,全书分为流光溢彩、光影之间两部分,涉及虎形枕、三彩枕、红绿彩人物俑、双色釉点彩碗、白地黑花罐、白瓷盘等。
辉县在河南省的北部,过去因发现大量的古器物在考古界得名。1950-1952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回县境内进行考古发掘工作,有了许多发现和收获。本书分为琉璃阁区、固围村区、赵固区、禇邱区、百泉区五编,内容涉及殷代遗址、殷代墓葬、战国墓葬、汉代墓葬等。该书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第一本考古发掘报告,至今对于学术界仍有较大的
本书分三篇,上篇为分裆鼎的整理与研究;中篇为扁足鼎的整理与研究;下篇为方鼎的综合研究。
本书内容包括:“人兽母题”的渊源及类型;“人兽母题”的内在动因和隐喻机制;“人兽母题”牵涉的观念厘格;“人兽母题”隐喻的文化机制;“人兽母题”的嬗变与式微;“人兽母题”的造型装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