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包括:青铜簋的起源、名称和作用;青铜簋型式分析;青铜簋分期与年代推定;青铜簋区域研究;青铜簋谱系研究;青铜簋器用制度;青铜簋环耳的艺术观察;青铜簋纹饰研究等。
本书内容包括:青铜罍研究简史;青铜罍的定名与功用;青铜罍的类型学分析;青铜罍的分期研究;青铜罍墓葬礼器组合分析等。
受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博物馆的委托,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对其馆藏的108件金属文物开展了保护修复工作,《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博物馆馆藏金属文物保护修复报告》正是这次保护修复的工作报告,记录了这项工作的实施情况,并对修复技术和项目管理这两方面的得失进行了总结。本报告对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管理经验的总结,可为同行在实
《重庆市开县馆藏青铜文物保护与研究》是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近年来开展的馆藏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的研究报告,主要介绍了重庆市开州博物馆馆藏青铜文物的保护修复与相关研究工作。本书融合了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保护修复人员多年来开展青铜器保护修复的实践工作积累和科学研究成果,是一本关于重庆地区青铜器保护修复及相关问题研究的
本书主要收录了"扬州城考古学术研讨会"成果,包括最新的发现与研究,有综述性的,也有关于某一遗存的专门研究,还有与唐长安城的对比研究,对于扬州城的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适合考古、历史、文化遗产方面的人员参考阅读
本书是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和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主编的《北方民族考古》系列丛书第3辑,收录的24篇论文大部分选自中国人民大学"2015草原丝绸之路考古国际学术研讨会",围绕"草原丝绸之路"这一主题,从考古发现与研究、文化互动与交流、宗教与艺术、文化与科技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汉长安城是中国古代西汉时期的帝国首都,有着较为发达的城市水利系统,各项水利设施遍布城区内外各处,在长达200多年的时间里对保证城市的供蓄水、排水及水路运输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城市水利建设的成功范例。本文通过收集汉长安城及其郊区的城市水利设施的考古资料,并参考历史地理及城市水利学的研究成果,从考古学的角度对各
本书以墓葬为单位,详细介绍了营盘包墓地55座墓葬的形制结构、埋葬情况、出土器物等所有考古材料,并对汉墓出土器物、汉墓分期、墓地所反映的埋葬习俗和文化性质等进行了初步的专题研究。
本书是首部全面介绍贵安新区可移动文物的公开出版物,以收录贵安新区出土清代及以前学术性较强、观赏性较强的文物为主,按照动物化石、玉石器、骨角器、陶瓷器、金银器、铜铁器、服饰七个部分进行分类,以图为主,图文并茂,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梳理和研究,全面反映了贵安新区出土文物的概貌、重点、特点和价值,具有较高的学术性、资料性和科普性
在世界遗产名录和预备名录中,石窟寺主要集中在亚洲,而其中,中国的石窟无论从比例数量,还是从代表性和独特性上,都具有研究的典型意义,其也是我国传统文物的五大类型之一。由此,石窟保护是我国文物保护工作中的重要部分,而相较于木结构、古遗址等其他类型保护来说,石窟保护表现出独特的复杂性。本书对中国石窟保护历程(19世纪末至20
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秦始皇陵考古所形成的材料虽纷繁芜杂,但总体上没有脱离考古学研究为主体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范畴。如何在这一范畴下,界定概念、确定方法、明确方向、梳理材料、解决主要的核心的问题,乃至形成研究的体系与结构,本书以四部分内容初步探索、回答了上述这些问题。第一部分为绪论。研究的问题包括从考古学意义上对秦始皇陵概念
《西部考古》(第11辑)是在西北大学"211工程"经费资助下,西北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学研究中心、边疆考古与中国文化认同协同创新中心和西北大学唐仲英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实验室联合编著的学术年刊,收录考古调查、发掘报告及研究论文等共计23篇,以中国西部地区为立足
本书是关于新疆和静莫呼查汗墓地的考古报告。该地区发掘出土了青铜时代和汉代的墓葬近250座,出土了陶器、青铜器及部分木器、骨角器、石器、金器、贝壳器等众多随葬品。对于了解和静地区的汉晋以前的文化情况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考古学上的制陶作坊不是不证自明的,需要一套辨识的方法。我们首先确立考古上辨识制陶作坊的几个原则,再依此从中国北方地区商周时期的考古材料中辨识出制陶作坊,进而探讨制陶工艺、制陶禁忌与祭祀等内容。这一研究思路有助于我们在考古发掘中更准确地辨识制陶作坊,为研究陶工的生产和生活、陶器生产技术、手工业专业化、古代社会和经济等问题
五陵原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它是西汉王朝的帝王陵墓区,目前保存有封土堆的帝陵及其陪葬墓二百五十七座,各种礼制建筑遗存星罗棋布,又有秦都宫殿建筑遗址、唐顺陵等重要文化遗存分布,号称中国式金字塔群及天然历史博物馆。利用五陵原丰厚的文物资源及其考古发掘的资料,研究西汉帝陵昭穆制度、宗庙制度、陵邑制度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意
本书是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水库淹没区建设,于2009~2013年在淅川下寨遗址发掘过程中发现的73座东晋至明清时期墓葬的考古报告。这些墓葬虽零散分布于遗址之中,但被盗掘的较少,保存相对较好。本书对其进行了系统的报道,从随葬品、墓葬形制与布局、地方葬俗、分期年代、南北方文化因素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初
《新疆文物保护研究论文集(二)》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古迹保护中心及从事文物保护事业的各类人员在所承担完成的文物古迹保护工程勘察、维修、设计、施工、修复等方面研究成果的汇集。既有对文物保护工程具体施工的论述,也有对文物修复的专题理论研究,包含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可移动文物保护、科学分析研究及其他四个方面。 《新疆文物保
为进一步推进汉代陵墓考古和汉代历史文化研究,加强对徐州地区汉代考古成就的宣传,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江苏省徐州市人民政府、南京博物院、中国考古学会秦汉考古专业委员会主办,徐州市文广新局、徐州博物馆承办的“汉代陵墓考古与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10月11~13日在江苏省徐州市举行。《汉代陵墓考古与汉文化
本书在概述水下考古学与出水瓷器基本概念的基础上,以“华光礁I号”“南海I号”等古代沉船出水瓷器为对象,详细介绍了这些出水瓷器保护方案的设计及具体实施过程,在实际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与指导意义。
本研究以考古工作所发现的汉代城市遗址为基础,复原汉帝国的城市与城市体系,并对其特点进行系统考察。研究将着重关注汉帝国的中心区以及南、北边疆地区,通过比较不同地区城市与城市体系的共性特点与区域性特征,不仅可以对其形成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亦可以为考察早期帝国以及中央集权制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