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文物保护研究论文集(一)》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古迹保护中心及从事文物保护事业的各类人员在所承担完成的文物古迹保护工程勘察、维修、设计、施工、修复等方面研究成果的汇集。既有对文物保护工程具体施工的论述,也有对文物修复的专题理论研究,包含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可移动文物保护、科学分析研究及其他四个方面。 《新疆文物保
本年鉴是对2015年玉器市场的总结与研究。目的是通过本年鉴的阅读,使读者对当年的玉器行业有一个基本认识,能正确把握玉器行业未来趋势,为厂家、商家、行家及藏家提供把握玉器行业现状及未来趋势的工具,适合考古及博物馆学专业及有兴趣的人阅读、参考
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编辑的学术集刊。本辑收录考古调查发掘报告、研究论文等26篇,内容涉及中国边疆及毗邻地区的古代人类、古代文化与环境。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编辑的学术集刊。本辑收录考古调查发掘报告、研究论文等26篇,内容涉及中国边疆及毗邻地区
本报告是丰都二仙堡墓地2003年度及2005年度两次考古发掘资料的汇总,是重庆三峡库区考古发掘报告大系之一,对于研究三峡地区的历史人文及考古学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索丰都地区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及丧葬习俗等方面,提供了一批难得的实物资料
本书通过对秦岭全方位的考察调研,在掌握秦岭碑刻的总体数量、存藏地域的基础上,厘清秦岭碑刻的类别,分析秦岭碑刻的特点,宏观思考和分析秦岭碑刻的历史价值和当代价值,尝试设计开发利用秦岭碑刻资源方案,为打造深厚历史文化和当代文化的中央后花园--大秦岭,做出贡献。
本书对武威市及其周边各县的西夏文化遗址进行了一次全面而系统的梳理与普查,对这一地区的西夏文物遗址进行了认真研究,系统地建立起了武威市及周边地区的西夏遗址档案,既有对个案遗址的介绍、对重要文物的研究,又有对同类遗址性质及其价值的探讨和论述等。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宫廷乐钟(上)——先秦时期的乐钟文化与礼乐传播;宫廷乐钟(下)——秦汉以后乐钟的文化传播;梵钟文化与佛教的传播;钟与铭;钟饰文化与图腾传播等。
本报告是河南巩义窑2002~2004年的考古发掘成果。巩义窑址为2006年6月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包括站街镇的黄冶唐三彩窑址和北山口镇的白河瓷窑址。2002~200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合作对巩义市黄冶窑址进行了四次考古发掘,共开挖探方、探沟42个,发掘面积近2000平方米。发掘
本书从中国古代社会白银货币的使用出发,(一)深入研究了中国古代白银货币的起源、白银与丝路贸易的关系;(二)重点研究了银锭器物本身的技术问题,从科学角度系统研究了古代银锭的器型、合金成分,在此基础上,采用实验手段研究其铸造工艺,探讨铸锭范型、浇铸温度、白银纯度、浇铸方式及其与银锭丝纹、蜂窝等外观形态的关系,以及铭文(戳记
系统评价遗址博物馆的室内环境,是改善环境控制技术、提高文物保存能力的前提。本书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选取汉阳陵地下博物馆遗址展示厅为对象,建立了汉阳陵博物馆的室内大气污染综合观测体系,对室内外大气的微气候、污染气体和大气气溶胶进行了联合观测,获得了不同时间尺度关键污染物的变化特征,并结合对地下水、土壤、风
重读郑州,是作者梳理了六十多年的考古资料和成果,还原郑州的历史和文化: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从原始部落到文明古国,人类的历史在此从未断过。本书用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形式,阐释了郑州地区在全国历史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书为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项目“河套地区先秦两汉时期人类的文化、生业与环境”内蒙古地区系列报告之二,书中收录了岱海地区东周墓群的忻州窑子墓地、水泉墓地、小双古城墓地三处墓地,通过对墓地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进而对岱海地区的东周墓群的文化性质、年代、经济形态、社会状况做了初步探讨。
青铜卣是商周青铜礼器中比较重要的盛酒器之一,常常出土于规格比较高的墓葬之中;它的分布范围比较广泛,东北到辽宁,西北至甘肃,西南达广西,东边至山东;它出现的时间比较早,二里岗上层已经出现,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繁荣发展,西周中期在中原地区消失,春秋时期在南方地区偶或见到。
青铜容器器类的研究,可追溯到上世纪初王国维先生对觥、?B的研究,而运用现代考古学的方法研究青铜容器器类,则是近几十年来的事情,先后有爵、方鼎、?S等器类的专门研究。本书对青铜豆的产生及发展的过程、特点、原因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石窟寺研究(第6辑)
本书简要介绍了镇赉县从石器时代至清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发展脉络,精选镇赉县多年来发掘出土及收集、采集的文物集结成册,基本反映了镇赉县各时代考古学遗物的特点。精选镇赉县多年来发掘出土及收集、采集的文物集结成册,基本反映了镇赉县各时代考古学遗物的特点。
本书介绍了南京博物院等单位对泗洪顺山集遗址的发掘情况,共清理墓葬92座,灰坑26座,房址5座,出土陶器、石器、玉器、骨器400多件。顺山集遗址的发现,特别是环壕聚落的发现,对青莲岗文化的研究及苏北地区早期人类聚落址的分布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填补了淮河中下游史前聚落考古和考古文化的空白。
本书是中国国家博物馆"晋东南地区早期文化考古调查与研究"项目的最终成果。该项目以山西省东南部地区的浊漳河上游地区为目标,采用了传统的考古调查方法并结合现代遥感影像,对早期文化遗址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摸底调查。通过对该区域内仰韶早期、中期、晚期、庙底沟二期、龙山、二里头、商时期文化遗址内的遗迹和遗物进行记录和分析,较为全面得
孝感叶家庙
本书是狮雄山遗址的考古发掘报告。2011~2012年,为配合广东省大遗址保护规划,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第五次调查、勘探和试掘。发现了新石器、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唐宋、明清等六个时期的文化和自然遗存,其中秦汉时期城址的发现是本次工作的主要收获。此次工作区分出了秦代晚期和南越国时期的遗迹单位和典型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