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本书是我国著名“三农”学者张英洪从事“三农”政策调查研究的部分智库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以权利视角观察和思考“三农”问题,围绕维护与发展农民权利这条主线,聚焦农民增收与共同富裕、乡村建设与城乡融合、新型城市化与制度创新、乡村振兴与权利兴农等内容,既有对北京推进首都乡村振兴“百村千户”的调研,对新
全要素生产率是分析经济增长源泉的重要工具,用来识别经济是投入型增长还是效率型增长,分析体制、效率以及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政府制定长期可持续增长政策的重要依据。粮食主产区贡献了全国约75%的粮食和约80%的商品粮,粮食生产向主产区集中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的质量和效益关系到我国粮食安全大局。科学测度
本图集通过整合全球发布的多种土地覆被/利用产品,引入谷歌地球引擎大数据平台,建立了多源土地利用数据融合修正制图方法。该方法既实现了已有土地利用产品可靠信息的提取,又充分发挥了遥感平台的优势、克服了训练样本点不足的难题,实现了“一带一路”沿线核心国家的高精度和高分辨率土地利用制图。
本书遵循“理论框架—路径设计—案例示范”的逻辑线路,提出了以“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为核心的“多规合一”与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认知及理论范式,构建了基于“数量、空间、时序”三大维度的“多规合一”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框架,探索了“城乡协同、纵向关联、横向比较和跨区统筹”的四重案例应用与反馈修正。本书揭示了“多
本书以四川乡土景观为主要研究对象。乡村是有着重要文化生态关联的地方性空间,乡土景观与乡土环境关联密切,有着重要的地域分异性。本书首先基于地方语境对乡土景观的概念进行了辨析,并对乡土景观的要素、结构、类型等进行了体系构建。其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和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法,对四川乡村地域系统进行了划分,并以此为基
本书以云南省典型高原湖泊流域—抚仙湖流域为研究区,以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优于1m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水质监测数据为数据源,发展了一种能有效提高流域尺度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分类精度的多尺度随机森林分类方法,分析了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多尺度时空演变规律与驱动力,揭示了流域不同污染源区水质对土地利用/土
本书研究华北抗日根据地征收救国公粮的实践形态,展现并诠释陕甘宁、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和山东等抗日根据地在救国公粮征收中的不同面相和复杂性。
本书面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需求,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典型生态脆弱区农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理论问题、科学问题与战略问题,聚焦黄土高原地区,构建种植业生态效率评价理论方法体系,科学核算种植业碳排放强度与生态效率;从黄土高原全域、省域和县域三个层次,探究种植业碳排
本书全面分析了中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提出了关于粮食安全的一系列重大科学论断,构建了新时代粮食安全观及其战略,预测了保障我国国民营养健康需求的粮食规模,论述了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合理生产布局、水产品供给、全球农业资源利用、粮食安全科技体系、国家粮食政策等方面的方略与对策。这些成果可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提供科学依据。
农村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农村的重要体现。在坚持和完善农村集体所有制的过程中,如何探索出多种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推动农村“二次飞跃”和乡村全面振兴,是理论和实践中均需破解的问题。本书从“统”的角度出发,按照“问题剖析—框架设计—实现形式多样化研究”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大量乡村人口被吸纳进城市工业体系,发生在乡村之间的迁徙模式被由乡村到城市的迁徙模式所遮蔽。实际上,发生在乡村之间的人口迁徙现象普遍存在,学界和政府部门对这类移民群体的关注较为有限。本书以云南文山迁徙至广东阳江代耕的苗族移民为例,研究其在移居地的文化适应与社会融入情况。研究发现,苗族代耕农能
本书通过实地调研并结合官方的数据资料对滇西边境片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起与组织成员构成、合作社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中的作用、合作社的内部运营机制及其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合作社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合作社社员的资源禀赋及其参与合作社运营情况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为推动民族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本书在对我国现有国土空间治理历程和湖北省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就湖北省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空间布局现状、湖北省国土空间治理现状、湖北省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空间布局绩效评价、湖北省三生空间均衡的实证分析、湖北省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进展、新时代湖北省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构成要件、湖北省国土空间治理
本书梳理了我国农业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工作成效,总结了我国农业碳排放现状并分析了其国际地位,提出应加强固碳减排探索与实践、全面实施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十大行动”,积极谋划我国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战略、技术路径与重大任务,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本书采用全生命周期评估方法,对我国代表性谷物、蔬菜和肉类初级农产品
本书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粮食作物产量与资源利用效率层次差异的研究进展,结合近年来全国生产性调研与多年多点联合试验,以水稻、小麦和玉米为主要研究对象,面向全国三大粮食作物主产区,研究了作物产量与效率层次差异定量解析、关键限制因子、形成机理以及丰产增效技术途径,并结合高产高效与超高产创建实践,系统构建了缩减作物产量和效率层次差
本书旨在从农民合作组织的视角探讨中国的贫困跨越机制,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1978~2018年数据进行实证验证。研究表明:农民合作组织具有包容性、竞争性和益贫性等特征,在贫困跨越过程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既是扶贫主体,又是脱贫载体,也是扶贫协同纽带。从贫困动态演变的视角来看,农民合作组织能够在贫困发生之前帮助贫困边缘农户
本书共分为四大篇章。第一篇是征地冲突的脉络,征地冲突伴随着整个中国城镇化进程,本篇从现实和文献中对征地冲突的不同维度进行梳理,此为本书的研究基础。第二篇是制度适应的逻辑,制度适应对政策分析意味着什么,制度适应的分析框架如何建构,本篇从纵向的政策分析理论线索中搭建制度适应的分析框架。第三篇是地方实践的探索,从两个一手的实
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层面围绕乡村振兴整体战略或具体工作出台了大量政策文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乡村振兴也成为近年媒体讨论、学术研究、各类会议和论坛的热门话题,并在实践中吸引了大量的项目、资金与行动投入,形成了一系列的典型或示范案例。然而,当前,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如何?他们如何理解乡村振兴?他们对乡村振兴
本书以河南省为例,从多维多尺度视角,实证研究欠发达农区不同地理环境下区域贫困差异、动态特征与格局演化、致贫与脱贫因素,以及县域贫困与粮食生产动态关系,并籍此进行农区乡村振兴路径探索。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理论研究。基于“三农”“四化”“五建设”理论内涵及发展研究,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双百目标”为导向,
本书是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问题研究丛书”成果丛书的第五卷,是重大咨询项目课题“乡村振兴绿色环境发展战略研究”的总结。全书基于“乡村环境调查诊断与绿色发展模式研究”“乡村绿色环境发展战略与保障措施研究”“典型区域乡村绿色环境发展战略研究:海南为例进行验证评估”三个专题的研究报告,依据地理位置、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