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研究》由广西师范大学越南研究中心主办,作为目前国内研究越南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的专门刊物,旨在搭建我国越南研究的学术平台,加强本领域国内外学者的交流和对话,推进、拓展和深化越南前沿研究。本期为《越南研究》创刊号,按照文章内容分特邀专论中越关系越南文化汉喃文献与越南研究四部分,其中,特邀专论阐述了越美关系的现状
“日本结”有双重寓意:一是团结,国民一体,在开放的世界中极其排外;二是心结,根深蒂固,盘缠在中日两国民众之间。“日本之谜”能否破解?“日本文明”是否成立?日本的现代作为留下了许多令人费解的疑团。《日本结》以地缘历史哲学为认知平台,在人与自然的基础关系中追索民族根性及其文化抉择,看日本特有的“世间”社会和“间人”生活之由
《韩国研究论丛》为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集刊,创刊于1995年,致力于朝鲜半岛问题研究,发表文章涉及朝鲜半岛问题研究的各个领域。全书设有政治、外交与安全;历史、哲学与文化;社会、经济与管理三个专题。
奥斯曼帝国的衰落和瓦解,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研究。作者已出版的专著《晚期奥斯曼帝国研究(1792-191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的内容,是探究帝国从衰落到瓦解的全过程,偏重于政治层面,而帝国的民族问题、外债问题、边疆问题、外交问题、教育的变革等,不能笼统地做定性的判断,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本书在原有成果的基础
《瓜分沙洲:英国、法国与塑造中东的斗争》1916年,两个人秘密地达成了瓜分中东地区的《赛克斯-皮科协定》。他们是马克·赛克斯和弗朗索瓦·乔治-皮科,前者是一位有远见的英国政治家,后者则是一位心怀怨恨的法国外交官。二人在从地中海到波斯湾的沙洲中画了一条线,共同确定了中东地区的新版图:英国管理巴
本书将从政治参与、经济发展、文化教育、身份认同和社会变革等方面展示阿拉伯少数民族在以色列建国近七十年来的生存状况,并通过对以色列政府、执政党及犹太主体民族对境内阿拉伯少数民族的政策和态度进行分析,揭示以色列作为一个现代的民主国家如何在国家安全、国家的民主性与国家的犹太性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使得以色列国家及犹太主体民族
《日本学研究》是为了促进中国日本学研究的发展,1991年由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中国国家教育部与日本国国际交流基金共同创建的研究生院级的日本学教学与研究机构)创办的学术刊物。创刊至今,在主编及全体编辑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作为年刊已经连续出版了27辑,刊载了国内外从事日本学研究人员的有关日本的语言、文学、社会、文化、经济、教
笔者在伊拉克连续工作了8年,是迄今为止中国驻伊拉克任期长的记者,也是见证萨达姆政权毁灭的中国记者。有关伊拉克的书籍在国内可谓汗牛充栋,而本书的不同之处是:以本人亲临现场的观察和鲜活的一手材料,以一些未必注意过的细节着笔,诠释了伊拉克战争和一代枭雄萨达姆的兴衰,以及伊拉克政权的更迭和持续性的社会动荡。从中可以窥见整个中东
《阿拉伯国家形势报告(2017)》是宁夏大学阿拉伯研究院组织编撰的年度研究报告,对阿拉伯国家的总体形势、发展趋势和焦点问题进行跟踪研究。中东地区是欧业非三大洲的接合部,是人类文明交汇的十字路口,它有两个鲜明的特征:一是地缘位置至关重要;二是地缘政治异常复杂。自古以来这里便是大国必争之地。《阿拉伯国家形势报告(2017)
战国史一直是日本史学界研究的一大热点,涌现了不少以武士大名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武士传记。但是,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将研究主体放到武士阶层以外的论著并不多见,而本书恰好弥补了这一空白。本书从本愿寺的角度出发,生动细致地展现了长达十年的石山本愿寺之战全貌,并将其纳入信长“天下布武”的战略视角予以考察,在日本战国史研究领域一石激起
本书在介绍越南的地理环境和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基础上,引申出越南文化的形成及其所具有的独特的内涵与特点,逐一介绍了越南的族群人口、历史传承、宗教信仰、历法节庆民俗、衣食住、语言文字、文学、艺术、教育科技医药、出版、传媒、文化遗产等,客观地理清越南历史文化的脉络和一些基本问题,准确地归纳出越南文化的特点,并对越南文化的发
本期书稿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国别和区域聚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特性及开展人文交流可行性研究,主要文章包括《“一带一路“—沙特文化特性及开展人文交流可行性研究》、《“一带一路“——卡塔尔文化特性及开展人文交流可行性研究》、《“一带一路“——阿联酋文化特性及开展人文交流可行性研究》、《中东乱局背景下“一带一
本期书稿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国别和区域聚焦:中东历史与现实的多维探讨”,主要文章包括周烈老师的《中东乱局中的黎巴嫩真主党》,王天星的《埃及设立宪法法院的原因》,郭才华老师翻译的《阿拉伯的什叶派纽带——理解伊朗在阿拉伯世界的影响力》,顾坚的《1896-1899年的英国苏丹远征研究》,黄超的《埃及近现代农业经济与
本书主要对19世纪上半期英国的土耳其形象及其成因进行了论述。本书认为这一时期英国的土耳其形象话语的表述裹挟了政治、经济、宗教和外交等因素,以大卫·厄克特为典型代表的英国激进主义者建构了一个政治上和谐平等、经济上自由开放、宗教上世俗仁爱、外交上被动无奈的多元土耳其形象,由此构成了一种“反东方学”的形象话语。故而,新视角之
本书为集刊,连续性出版物,一年两辑。列入CSSCI来源集刊。邀请国内外学者对韩国的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大致分为以下几大栏目:政治、外交与安全;历史、哲学与文化。由于目前仍处于征稿阶段,尚无具体文章名称。论丛主编郑继永,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主要从属韩国问题、朝半岛问题的研究。
《佩拉宫的午夜:现代伊斯坦布尔的诞生》20世纪初,伴随着奥斯曼帝国的衰落、*次世界大战的暴发、土耳其民族主义的兴起,伊斯坦布尔成为各色人等聚集的地方,这些人包括试图争夺奥斯曼帝国遗产的各帝国的间谍,白俄难民,非裔亚美尼亚艺人,希腊移民女歌手,列夫·托洛茨基,海明威,当然还有凯末尔。而这些人都不同程度地与佩
《重释内亚史》以作者多年来对内亚史研究的心得为主,对世界著名内亚史研究学者波西和傅礼初、丹尼斯·赛诺等的论著和研究方法进行评书,并对具体的内亚史问题进行解读。本书从伯希和、丹尼斯·赛诺、傅礼初、乌瑞夫人、王明珂、森部豊六位学者入手,分别评述他们的内亚研究成果、方法及影响,梳理内亚研究的脉络。
明清时期的官员、学者撰述关乎日本的国情、史地的著作显著增加,到日本实地考察并且做出详细记述的现象也日益频繁。在某种意义上,明清时期正是中国加强日本史地著述和深入认识日本的一个转折点。本书由上编和下编两部分组成。上编主要是围绕明清时期出现的日本研究史籍,侧重于史学史和文献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史学方面的分析。下编主要是围绕明
《战争的余烬》这部厚达1000页的著作讲述了1919年凡尔赛会议至1959年间发生在幕后的政治、军事和外交动机,以及各方领导人展开的一系列磕磕碰碰,最终导致本可避免的、血腥和无休止的战争。作者罗格瓦尔花了长达10年时间,充分利用几个国家新解密的外交档案以及原始文献,深入研究了多方面的历史记录,以追踪在越南受到重创的两个
日本农协被公认为世界上成功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之一,在农协的领导下,不但日本的农业实现了由传统耕作方式向现代化生产方式的转变,完成了跨越式发展,而且日本也没有形成城乡二元结构。对于同属儒家文化圈的中国而言,虽然目前也有多样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但在运行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本书对日本农协的发展做了系统考察,揭示出日本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