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2013年度考古报告集。收录有2012~2013年大邑高山古城、2013年大邑盐店古城、新都区香城河畔、郫县仪隆村宝墩文化至十二桥文化遗址,郫县双喜村、新繁同盟村十二桥文化遗址,都江堰冯家院子、天府广场东北侧汉代遗址,青白江肖家窝、花园村汉代崖墓群,新津老虎山和高新区双柏村宋明墓葬,新津宝墩遗址
为了配合龙羊峡水库工程,1977年北京大学历史学考古专业对贵南尕马台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发掘出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1处、齐家文化墓葬43座。遗址与墓地中都出土了一批丰富的文化遗物,为黄河上游史前文化增添了一笔极为重要的资料。
本书运用人口学、测量学、人种学、病理学和营养学等多种科学方法及手段,对陶家寨墓地古代居民的骨骼标本进行了综合性研究。结果表明,陶家寨墓地所代表的居民属于亚洲蒙古人种范畴,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中的东亚类型十分近似,但在某些体质特征上带有很强的土著因素,表现为与该地区青铜时代的卡约文化居民最为相近。
本书选录了河北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的近现代重要史迹和典型建筑224处,分为近现代政治军事类重要史迹和建筑及构筑物、河北近现代经济文化类重要建筑和构筑物、河北近现代传统民居、河北建国以后重要史迹和典型建筑四部分。
河北省第三次文物普查新发现古建筑6271处,本卷从中挑选出295处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进行介绍。其中宅邸民居131处,坛庙祠堂37处,亭台楼阙41处,城垣城楼9处,寺观塔幢42处,桥涵码头18处,牌坊影壁11处,店铺作坊4处,池塘井泉3处。并从几百处石刻石窟寺中挑选出18处,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古建筑遗存。
本卷共收录新发现文物点268处,其中古遗址222处,古墓葬46处。根据时代不同,本卷把上述文物点分为夏商周、汉、魏晋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明清六个章节进行介绍。本卷共收录新发现文物点268处,其中古遗址222处,古墓葬46处。根据时代不同,本卷把上述文物点分为夏商周、汉、魏晋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明清六个章节进行介绍。
本卷共收录新发现文物点192处,根据不同时代,本卷将上述文物点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两章进行介绍。其中,旧石器时代地点共117处,其中化石地点3处;新石器时代地点75处。本卷共收录新发现文物点192处,根据不同时代,本卷将上述文物点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两章进行介绍。其中,旧石器时代地点共117处,其中化石地点
龟兹石窟保护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西部考古》(第9辑)是在西北大学"211工程"经费资助下,西北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学研究中心、边疆考古与中国文化认同协同创新中心和西北大学唐仲英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实验室联合编著的学术年刊,收录考古调查、发掘报告及研究论文等共计18篇,以中国西部地区为立足点,
殷墟甲骨文是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它是探讨华夏吉代文明和传统文化渊源的前沿窗口。本书将甲骨文的发掘和著录成果、基本材料梳理、甲骨学研究融为一体,并结合各类典型片和古文字构形方式加以阐发,是中原地区第一部全面揭示甲骨学知识并进行综合性研究的著作。本书弥补了以往基础整理工作上的一些不足,并为今后甲骨学及相关领域的研
《海岱考古》是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的关于海岱地区考古学文化研究的、集资料性与学术性为一体的系列考古学文集。此丛书集中发表山东省文物调查和考古发掘的简报与报告,有重点地刊载本地区考古学研究的论文。第八辑收录了11篇发掘报告和7篇研究论文。公布了广饶东赵盐业遗址、枣庄徐楼东周墓葬等遗址、墓地的发掘资料,为山东地区史前和
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编辑的学术集刊。本辑收录考古调查发掘报告、研究论文等28篇,内容涉及中国边疆及毗邻地区的古代人类、古代文化与环境。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编辑的学术集刊。本辑收录考古调查发掘报告、研究论文等28篇,内容涉及中国边疆及毗邻地区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研究室编辑的关于三代考古研究的论文集。文集包括理论思考、专题探索、学院杂弹等板块,收录了该研究室在职研究人员和日本、美国以及中国其他科研单位学者围绕三代考古展开的研究论文30余篇。
青山遗址是湘江下游一处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该遗址文化内涵丰富,文化因素复杂,是研究湘江流域堆子岭文化的典型遗址。由于遗址长期被淹而濒临消失,2008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岳阳市、县文物部门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本报告就是此次工作成果的结晶。本报告着重介绍和阐述了两方面内容。其一,详细、客观地介绍了青山遗址全部发掘资
《荆楚文物》是荆州博物馆编著关于荆楚地区(即江汉平原及其周边区域)考古学、博物馆学、文物保护技术研究的集资料性与学术性为一体的系列学术文集。本书为此丛书的第2辑,收录了25篇研究论文和4考古发掘简报。研究论文涉及荆楚地区史前和历史时期考古学文化研究、楚文化研究、古文字学研究、馆藏青铜器保护修复技术、古建筑维修与保护等方
本辑收录研究性论文6篇、冶金考古论文2篇、及3篇发掘简报。展现了西南地区考古发掘及研究的新进展。本书可供考古学、民族学、宗教学、艺术史等领域的研究者阅读参考。本辑收录研究性论文6篇、冶金考古论文2篇、及3篇发掘简报。展现了西南地区考古发掘及研究的新进展。本书可供考古学、民族学、宗教学、艺术史等领域的研究者参考阅读。
《沈阳考古文集(第5集)》共收录考古调查、发掘报告、简报等资料性文章18篇,学术论文4篇,反映了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近两年来配合城市基本建设、主动性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等工作取得的成果。文章作者主要是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在职业务人员,还有曾参加过工作的省内同仁。
《文物研究》是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安徽省考古学会合作主编的一部主要以发表安徽省考古学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大型学术丛刊。本辑共收录文章37篇,内容涉及先秦时期遗址调查材料、战国西汉墓葬材料、唐宋墓葬材料等。
本书是南水北调中线中线工程河南段文物保护项目--卫辉大司马墓地的考古发掘报告。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以墓葬为单位,全面和详细地公布了2006在该墓地发掘的26座墓葬,其中汉墓、隋唐墓各1座,宋墓3座,西晋墓4座,明清墓17座,为研究豫东北一带汉晋至明清时期丧葬制度提供了新的资料。下编为综合研究,除公布了该墓地的两批人骨
本书分为六章,共发表各时期遗迹72处,其中灰坑16个、墓葬56座。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两周之际、汉晋及宋金时期,其中以汉晋时期遗存最为丰富,墓葬年代从西汉晚期延续至魏晋时期。此外,该墓地发现的两周之际遗物虽然较少,但是同时期遗存在老鹳河流域少有发现。该墓地发现的各时期遗存为研究丹江口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早期楚文化、汉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