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对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晋阳古城遗址1号建筑基址及附近相关遗迹、遗物的整理成果。
本书包括中国不同地区的第四纪环境变迁、自然环境特征及其演变同农业起源与传播、新旧石器过渡、古代生业经济演化模式关系的研究,古代人类聚落分布、人类文化演化、文明演进的环境考古学研究,水患等自然灾害对聚落和文化兴衰演化的影响,古代人类迁徙及其对环境的适应,遗传学、生物标志化合物、人体骨骼同位素、遥感与数字技术等在环境考古研
本书是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卜工先生的文集,文集收录了卜工从事考古工作以来的研究,体现了其研究心得和对考古的理解,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书是重庆市丰都县高家镇关田沟村遗址群的发掘报告,包括秦家院子遗址、袁家岩遗址以及毛家包、团尚包、袁家堡、陈文英堡、黄岭堡、棺山堡、黄泥堡7处墓群的材料。全书以遗迹单位为发表材料的基础,介绍了该遗址群历年来的发掘成果。
《发病书》是中古稀见典籍,十多件敦煌写本《发病书》残卷的发现,弥补了中古传世文献之不足,为解决《发病书》在历史上的存在与流行提供了有力证据,有助于保存并丰富唐宋时代的文献典籍,并为中古医疗社会史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本书分为文献整理篇和研究篇两部分。整理篇对流散于中外各收藏机构的敦煌写本《发病书》逐一进行全面录文、校注,
本书是20世纪50年代整理的云冈石窟考古调查资料,包括大量图片及现场实测图,京都东方文化研究员水野清一、长广敏雄撰写的研究报告。其中的图片是20世纪30~40年代在石窟现场拍摄的,十分珍贵。这些资料在云冈石窟研究方面具有开拓性意义。
主要内容包括:绪论;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古代皇帝陵研究的背景;晚清至民国期间中国古代皇陵的调查、发掘与研究;晚清至民国期间中国古代皇帝陵调查与研究的专题研究。
陕西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史前时期原始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史前文明。陕西地区发现了大量的史前遗址,如半坡、姜寨、北首岭、杨官寨、石峁遗址等,为我国史前艺术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和充实的资料。史前艺术作为我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彩陶、陶塑、玉石雕刻等辉煌灿烂、异彩纷呈,这其中陶塑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龙嘴遗址位于湖北省天门市石河镇,是一处以油子岭文化时期为主的古城遗址,其遗存可以分为早晚两期,是研究油子岭文化的特征、分期、年代、谱系关系以及聚落形态等方面的重要资料。龙嘴遗址所处的大洪山南麓一带目前已经发现4座史前古城,其西北距著名的天门石家河古城约6公里,东北距天门笑城古城约22公里,东北距应城门板湾古城、陶家湖古
本书主要介绍了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以来环境考古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是作者及其课题组在长江流域从事环境考古学研究近20年来成果的总结。全书共四部分15章,重点介绍长江流域上、中、下游不同区域的遗址时空分布学研究、典型遗址考古地层学研究以及典型自然沉积地层环境演变背景研究等,并在此基础上对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以来典型遗址地层与
青铜容器器类的研究,可追溯到上世纪初王国维先生对觥、盉的研究,而运用现代考古学的方法研究青铜容器器类,则是近几十年来的事情,先后有爵、方鼎、盨等器类的专门研究。本书对青铜壶的产生及发展的过程、特点、原因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目前考古和传世发现的铜斝,最早出现于夏末即二里头文化四期,一直沿用到西周早期,中期后不见,延续时间较长。出土地点分布于全国十一个省、市,范围较广。对铜斝的著录研究可分为三个时期,20世纪40年代之前,对铜斝的研究局限于器物学范畴,仅是对铜斝基本情况的记录,且研究对象多为传世铜斝。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以《商周彝器
距今6500~5000年的红山文化因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后遗址的发掘而得名,是中国东北地区最著名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之一,在中国文明起源和早期社会发展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本书通过系统梳理红山文化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材料,对红山文化发现与研究历程、类型与分期、聚落布局特征、埋葬习俗、祭祀遗存、经济形态、原始宗教信仰、手工业生
本书是沈阳地区旧石器遗址调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是兼具资料性质和学术性的专著。全书分为四章:第一章介绍了沈阳地区地理概况与旧石器遗址的主要发现,第二章按石器工业类型分类逐一介绍了区域内的各个遗址情况;第三章探讨了沈阳地区旧石器的工业类型,并将其与同时期全国其他区域旧石器特征进行了横向对比;第四章为结语。
本书在田野考古调查的基础上,集资料性与学术性为一体,对菏泽市现存的汉代至清代有代表性的各单体石刻,就其存放单位、形制、基本内容等均做了言简意赅的题录;对涉及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也逐一做了简介。进而,以历史发展为脉络,分别对菏泽市古石刻的起源、形制、分类、纪时和价值等进行了总结和概述,为研究鲁西南地区古代的社会、政治、
由周必素编*的《2003-2013贵州基建考古重要发现(精)》是2003~2013年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基本建设工程的一系列重要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成果的集中展示,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这十年来贵卅I考古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本书共分为四章,以时间为轴线,分别介绍了史前时期、商周时期、战国秦汉时期和魏晋至明清时期的重
1993年郭店楚简的出土,使我们终于看到了先秦未焚书的真正面目,震惊了整个学术界。《尊德义》、《成之闻之》、《六德》为战国中晚期楚国写本,其成书年代要比抄写时间更早,是郭店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全篇论述治国、修身、为学、向德之要,内容丰富,保存完好,是出土典籍中的精品。但由于这三篇用战国楚文字书写,用语特殊,释读、编联难
本书是中国西部地区第一本洞穴遗址发掘记,把洞穴考古工作者与文化遗存有机的联系了起来,为在该地区乃至其他区域从事洞穴遗址发掘、研究提供了有骨有肉的对比资料。玉米洞上篇记述的石制品,具有独一无二的技术特征,与欧洲、非洲、近东甚至印度次大陆的石器文化相比均表现出明显差异。即便是与东南亚地区如泰国、越南、柬埔寨、老挝等对照,玉
景德镇南窑考古发掘与研究——2014年南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本文以中国墓碑的历史沿革、文化形态、艺术特征为核心,力求从设计艺术学的角度对墓碑进行全面梳理、分析和深入研究,以期呈现它的肇始、演进、兴盛的整个过程,展示传统墓碑的文化价值、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