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文化建设与生活质量协调发展不仅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本书在对经济发展、文化建设与生活质量相关研究进行系统综述的基础上,基于系统理论构建经济发展、文化建设与生活质量协调评价模型,基于制度分析框架,从政府、市场与公民社会角度探讨经济发展、文化建设与
本书以构建西部地区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低碳增长模式为切入点,以西部地区低碳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为目标,全面论述了低碳社会建设理念及科技政策进展;综合分析了低碳社会发展的总体现状趋势、低碳社会的研究进展及低碳发展关注的主要科技和政策问题;系统梳理了目前国内外低碳社会建设的实践进展,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的低碳社会建设经验,同时
本次会议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包括大洋洲区域治理,区域经济发展和多边援助系统的协调和建设,发展和环境保护以及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的协调发展。学者和代表普遍认为,大洋洲地区的政治,经济,人文和环境发展与世界其他地区有很大不同。它需要与世界其他国家建立密切合作并获得援助。参加会议的中国学者表示,大洋洲地区的国家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顺应国际绿色发展思潮的演进趋势和发展重点,同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实际,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绿色发展政策、法规、规划和方案,绿色发展战略实现了从起步发展到加速推进再到逐步完善的大体历程。长江经济带作为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转型实施新区域开放开发战略的地带,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
“16+1合作”于自2012年建立启动以来,经过5年多的不断发展日益成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各领域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中东欧国家方面,目前,16个中东欧国家中已有11个成为了欧盟成员国,而其剩余的5个中东欧国家也把加入欧盟作为重要国策和未来发展方向。这使得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开展合作时必须考虑与欧盟的关系因素。事实上,“1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问题的理论创造。邓小平认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都只是经济方法、手段,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主要是利用价值规律推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在不同领域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
本书共分三篇,即经济篇、文化篇、文化与经济篇。经济篇主要对河南省粮食消费结构变迁与河南农村消费结构升级两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文化篇主要对河南省教师文化、河南中小学教师文化建设现状、高校优化校园文化建设路径、高校构建绿色教育体系的路径四个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文化与经济篇主要对我国低碳消费文化建设路径、我国低碳
片区发展与精准扶贫是新时期国家推动民族地区快速发展、同步小康建设两项工作的重大举措。《民族山区精准扶贫与片区发展问题调查研究:以湖北省为例》以湖北省为例,反映地方政府推进两项工作中的成效、问题与困难,并提出相应政策措施、建议。《民族山区精准扶贫与片区发展问题调查研究:以湖北省为例》由九章构成,包括湖北民族山区区域性贫困
《产业网络演化的服务嵌入与创新驱动研究》在关系嵌入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服务关系嵌入的机理、模式、形式、影响及策略;在对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实证调研的基础上,构建了集成电路产业的服务关系网络和产业网络;在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市场失灵”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非对称产学研合作创新,探讨了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机理,进而从博弈论和系统动力
本书是迄今为止关于一带一路*详尽的行动报告,为所有一带一路上的探索者提供了一个几乎是无所不知的向导。书中全面、客观地记录了从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中国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所有部署、政策、行动、项目、平台以及相关会议、论坛、展览、文体活动等。
“一带一路”是一个以经济发展为主导,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互相融合的国际合作平台。《一带一路区域与国别经济比较研究》首先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量化研究世界主要经济体在国际分工中的角色,进而明确中国与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的价值循环体系,建立符合当前世界经济格局的理论范式,即世界经济结构逐渐由以发达国家为核心的单循环模式转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文选之一,是经济学院陈勇勤教授的自选集,是已经公开发表的论文汇集,约20万字。文章包括经济学中的经济史研究,经典文献中的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经济西化中企业的“官督”造成非股份化死结,企业文化的内生性和外生性,中国农业的土地不能搞私有化,黄宗智“过密化”设定中国小农经济等。
本自选集包括十几篇文章,主要有道与中国价值,现代化之道:从异化到回归,论中国价值传统的转化与价值体系的重建,论经济学研究的历史方法,论经济史学的对象、任务与方法,历史主义与中国经济学的当代建构,感性活动与感性解放:论经济学人性假设的重建,科学主义与人文转向:论中国经济学的当代建构,中国经济史的结构与变迁,唐宋变革:齐民
本文选是经济学院为庆祝中国人民大学建校80周年而出版的教授著作精选本。该选集收入作者1977—2016年发表的文章,包括按劳分配绝不会产生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作用问题等,共几十篇文章,约20万字。
本自选集包括3篇。第一篇区域经济理论,第二篇区域经济发展,第三篇区域发展战略。文章包括论区域经济学的学科基础与理论体系,现代区域经济学主要流派和区域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的科学内涵,“空间”的崛起及其对新经济地理学发展方向的影响,“十三五”中国区域发展战略前瞻,城乡协调与区域协调的中国城镇化道路初探,重塑中国
本自选集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可持续性的相互作用,第二部分空间集聚与资源环境可持续性的相互作用。文章包括中国经济绿色转型的轨迹:2005-2010,水足迹:区域发展的水资源消耗,碳足迹:区域发展的碳排放,能源供给约束与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等十余篇。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文选之一,是经济学院付晓东教授的自选集,是已经公开发表的论文汇集,约20万字。第一篇区域经济研究与发展,第二篇区域创新与引领带动,第三篇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第四篇产业发展与产业规划。文章包括对区域经济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的认识,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北京: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引擎,中国流动人口对
本文选以“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主题,分为四篇,文集收录的文章均是在近两年内发表的新作。第一篇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建与发展,第二篇搞好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第三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要任务,第四篇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
本书围绕传统平原农区工业化与经济社会转型的这个主轴,就经济竞争力、社会保障建设、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服务业等构建了一套评估指标体系,并分别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总结了中原经济区2017年的发展状况,展望其发展趋势,并提出了建言。
本书研究中国西部大开发过程中的发展问题,系统地分析了西部大开发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热点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报告系列中的一本。由浙江大学周谷平教授等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