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二陵濒危彩画抢救修复报告
本书主要着眼于西周至汉晋时期与中西文化交流有关的珠饰种类,通过它们各自不同情况的具体梳理和分析,追溯其意匠源头;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母型在传播过程中的形态及使用功能的变异,研究外来文化因素进入中国以后与本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的情况,进而分析中国文化面对外来文化因素的调适机制;并通过分析外来珠饰传播的可能中介者,勾勒其传播
本书是作为中意互换展览项目"中华文明系列展"汉唐中原"展览。此次展览选择河南博物院藏汉唐文物百余件,展现汉唐盛世时期中国文明核心区域的都市风貌、社会生活、宗教文化、对外交流,反映这一时期中原的繁荣景象和不同文化的融合发展。
孙家南头村地处秦雍城郊外,这里的古文化遗产分布广泛,且内涵丰富。本报告所涉及的周秦墓葬和西汉仓储建筑遗址系近年来改区域规模最大的考古发掘项目,也是该区域以往考古调查和研究的重要补充,为研究周秦文化在汧河流域的分布、分期与文化属性,乃至该区域历史沿革提供了更多的考古信息。
本书从社会大背景、历史与文化和科学实验与技术逻辑等角度出发,深入研究了中国古代的钱币史、冶金史和铸造史。一,系统研究了中国古代的铸钱工艺,勾勒出了中国古代铸钱工艺的发展脉络和工艺演变;论述了叠铸工艺和翻砂工艺皆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诞生于中国古代的铸钱业,是我国先民在平复一年、日如一日的大规模钱币铸造的实践中发明的新技
本书对河北省范围内从石器时代至元代的古代生活遗址、城址、窑址和墓葬进行系统整理与编撰,以时间为经、地域为纬,点面结合,较为全面地展现河北考古工作的整体状况和研究动态。本书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考古遗址进行重点介绍,并对当前研究成果进分析和解读,包括石器时代、青铜时代、春秋战国、秦汉时期、魏晋北朝、隋唐五代、辽宋金元七个章节的
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淹没区的的建设,2008年4月至2009年9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受湖北省文物局的委托,对湖北省武当山柳树沟墓群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共计勘探面积11465平方米,清理墓葬134座,时代跨战国、西汉、东汉、宋代和明清,出土铜器、陶器、瓷器、铁器、玉器、石器等800余件。
本书是近年来嘉陵江下游地区考古发掘成果的汇编,地域涵盖嘉陵江及其支流涪江、渠江流经重庆境内所覆盖区域,内容包括新石器、商周、秦汉至六朝、唐宋元明清各个时代的考古遗存,可以大致构建起这一地区古代物质文化的发展序列,对研究嘉陵江流域古代历史文化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通过对现有西藏考古发现资料的系统整理,本书试图从不同的层面来构建西藏高原史前史的基本构架,并将考古材料尽可能地作为复原西藏早期人类生活面貌的素材,从中窥视社会生活的不同侧面。作为迄今为止第一部基于考古学文本书写的西藏史前史,与过去的西藏古史观相比较无疑具有突破性的进展,它摒弃了基于传统的汉藏文献进行文本书写的模式,首次
本书是北方青铜考古研究的专题论文集,计收录论文18篇,分五部分:燕山南北、东周文化带及锹与胡的讨论、游牧经济的出现、基地社会结构分析、中国北方与欧亚草原交往等。
中国古代玉器综合研究为大型综合研究项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持,选择考古发掘出土的典型批次(组合)玉器,在较为广泛空间(大致涵盖北起辽河流域南到太湖流域西至甘青地区)和时间(新石器时代至汉代)内,探寻古代玉器发展的路径与特点,在多学科结合综合研究基础上,重点推动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创建中国古代玉器系列研究资料库
本文通过对发掘出土鍑的类型学分析,初步梳理出晚期鍑的器身演变线索,并进一步将非发掘出土鍑带入这一类型学分析框架以准确判断其年代,然后用年代比较明确的中原文化遗址和墓葬中所出的鍑形器来验证形制演变分析的科学性。在器身演变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鍑的器耳、高圈足、纹饰的演变规律,以及提梁、器盖的出现及中原同类炊器形制的影响
《中国玉器年鉴(2015)》是对2014年玉器市场的总结与研究。目的是通过《中国玉器年鉴(2015)》的阅读,使读者对当年的玉器行业有一个基本认识,能正确把握玉器行业未来趋势,为厂家、商家、行家及藏家提供把握玉器行业现状及未来趋势的工具。《中国玉器年鉴(2015)》适合于从事玉器研究的专家学者及广大爱好者参考阅读。
本书为纪念北京建城3060年的文集。书中收录34篇文章,分"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西周燕国青铜器与铭文""召公家族""燕国史事研究""燕文化研究""琉璃河遗址出土器物"六个方面,介绍了近20年来关于北京琉璃河燕都遗址与燕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
《庆贺徐光冀先生八十华诞论文集》共收录学界各类论文53篇,其中重点围绕徐光冀先生研究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考古、城市考古、文化遗产保护和大遗址保护规划领域展开。这些论文有些是在徐先生多年工作基础上的深化研究,有些直接体现了先生在文物考古工作中的成绩。
《西部考古》(第8辑)是在西北大学"211工程"经费资助下,西北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学研究中心、边疆考古与中国文化认同协同创新中心和西北大学唐仲英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实验室联合编著的学术年刊,收录考古调查、发掘报告及研究论文等共计18篇,以中国西部地区为立足点
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编辑的学术集刊。本辑收录考古调查发掘报告、研究论文等28篇,内容涉及中国边疆及毗邻地区的古代人类、古代文化与环境。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编辑的学术集刊。本辑收录考古调查发掘报告、研究论文等28篇,内容涉及中国边疆及毗邻地区
本书对凉山四十年来考古资料做了详细的收集与整理,对过去已有的研究作了回顾与总结,并对各时段的研究作了系统梳理。作者在学术界前辈的研究基础上对凉山考古学文化作了进一步研究,提出了东亚大陆“X”形文化传播带的新观点,并讨论了凉山考古学文化圈在东亚大陆“X”文化传播带上的位置。
荥阳官庄遗址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文物保护项目,2010年10月~2011年1月,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对南水北调干渠占压部分进行了考古钻探与发掘,发现了两周、汉唐及清代多个时期遗存,其中以西周晚期遗存最为丰富。官庄遗址是继荥阳娘娘寨遗址之后,郑州西部地区发现的两周时期又一大型聚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荥阳官庄遗址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巨型礼仪建筑群综合研究》首次将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研究,对牛河梁遗址的巨型礼仪建筑群及其功能进行科学定位。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巨型礼仪建筑群综合研究》梳理了进入中华传统文化的红山文化基因,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分析了牛河梁遗址礼仪建筑群“坛、庙、冢、台”的功能和历史文化价值,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