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物见人:夏商周青铜器的装饰艺术研究》从夏商周青铜容器的分期、分类的考古学研究入手,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分析了各类容器的造型设计特点及其演变过程,系统梳理了各类装饰纹样的起源和形式演变,并对部分装饰纹样的内涵做了创新性研究探索,进而分析了青铜器的装饰工艺方法和装饰艺术的表现形式,最后尝试性地探讨了商、周时期青铜器装
本书充分利用张家山汉简、长沙走马楼吴简、敦煌吐鲁番文书以及天圣令等新发现的材料,对汉唐间的法典编纂、土地制度、赋役制度、驿传运输及过所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解读颇富新意,深化了相关认识。同时还对历史文献的校勘、辑佚等提出一些有益的新见。
本书是宋庆龄故居、李大钊故居、北京鲁迅博物馆、郭沫若纪念馆、茅盾故居、老舍纪念馆、徐悲鸿纪念馆、梅兰芳纪念馆这八家名人故居纪念馆开展联合展览活动十五年的纪念文集。全书分为含英咀华、展览纪实、个人记忆三个大部分回顾和展示这一富有文化特色的活动。
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历代石刻拓片,总计数量达1万2千号、2万张以上,本书作为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馆藏拓片的第一次集中出版,选编的范围是中国历代知名的石刻作品,尤其是那些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广泛影响的名家名作。
奇和洞遗址被评为2011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是福建省唯一一处年代从新旧时代过渡到新时期时代中期的遗址,具有深远的研究意义。本书以大量图片、线图为主,辅以少量文字说明,形式生动活泼。图鉴收录照片近500张,线图近90张,囊括精美遗物标本225件。将奇和洞遗址3期文化面貌得以全面呈现。
本书全面、系统的记述了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2001年第七次发掘的资料。全书分十八章,大体由资料篇、环境篇、经济篇、技术篇、聚落篇、思想篇和结语七个部分组成,详细报道了2001年贾湖遗址第七次发掘所获丰富的遗迹遗物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农业考古、环境考古等领域的研究,同时还开展了食性、锶同位素、寄生
本书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文物保护项目--淅川新四队墓地的考古发掘报告。在全面、系统介绍新四队发现的48座墓葬资料的基础上,对墓葬形制、陪葬品、墓葬的年代及相关问题等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总结了墓葬的时代特点、地域特征、等级归属及其合葬形式、墓葬分布、家族墓地等。该墓地的发掘,尤其东周至西汉时期墓葬的发掘,对研究这一
《淇县西杨庄墓地、黄庄墓地Ⅰ区发掘报告》作为淇县西杨庄墓地、黄庄墓地Ⅰ区的发掘报告,对两个墓地发现的52座两汉、宋元时期墓葬,21个灰坑,8条灰沟,1口水井以及1个积石坑进行了全面、详细的叙述。其中,墓葬的材料是本报告的主体内容。这批材料对认识淇县地区两汉、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巴式青铜器的发现与研究》汇聚了作者多年来的调查和研究成果,是对战国到两汉时期巴族青铜文明的阶段性总结,将巴族地区建国以来出土的巴式青铜器大体分成乐器、兵器、容器、杂器等类别,其中巴式剑、戈、矛、钺等青铜兵器和虎钮錞于、编钟、铜钲等青铜乐器是晚期巴族青铜文化的代表。并对巴族青铜文化研究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如巴蜀文化、巴楚
淇县黄庄墓地Ⅱ区于2006~2007年先后经过两次发掘,共清理清代墓葬1座、西汉晚期至东汉晚期墓葬30座,墓葬出土有陶、铁、青铜等质地的随葬器物。本报告就是上述两次考古发掘成果的总结,对于揭示淇县西部平原地区的汉代墓葬制度具有一定意义。
新峰墓地位于河南许昌禹州,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考古发掘项目之一,2007年6月至2011年5月发掘,共清理战国至清代墓葬551座,其中505座为战国秦汉时期。本报告是对战国秦汉墓葬的报道。这批战国秦汉墓葬可分为土坑墓、砖室墓、砖石混筑墓三大类,出土各类遗物2830件(套)。墓葬分为九期15段,年代跨度从战国晚期至东汉晚期
《安岳石窟圆觉洞保护研究》是四川省安岳石窟圆觉洞保护研究报告,涵盖四川省各家参与单位以及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研究成果,也包括德国巴伐利亚州各家参与单位和海德堡科学院的研究成果;涉及地质勘查、材料科学和建筑工程学等自然学科,历史考古和艺术研究等人文学科;既有文物保护科学的基础研究,也有防治对策和修复工艺的实践指导。
《安岳卧佛院考古调查与研究》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包括安岳卧佛院北岩、南岩、月亮坪三个区域内窟龛造像的崖面情况、窟龛型制、造像内容的详细记录,刻经窟内刻经壁面情况图,并根据调查结果对卧佛院刻经目的和工程发展及历代造像情况进行初步分析,对宋代卧佛院寺院历史及主持僧侣的承续做了有益的探讨。下篇为刻经录文,利用台湾中华电子佛典协
纵观历史,湖田窑创烧于五代,鼎盛于宋元,至明代隆庆、万历年间结束,制瓷历史先后达七个多世纪,是我国这一时期连续制瓷时间最长、生产规模最大、工艺最先进、产品最精美、品种最丰富的窑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特别是其宋代青白瓷,反映了我国宋代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成为了中国宋代青白瓷窑系中最杰出的代表。湖田窑因而被世人誉为“青白瓷
大窑四道沟地点,经过1979~1984年的连续发掘,出土了近2000件石制品、烧骨、灰烬等文化遗存和少量的哺乳动物化石。本项研究观测和统计了1689件石制品,包括下文化层(第4层)的1190件和上文化层(第3层)的499件。石制品原料几乎全部为燧石;类型多样,包括人工石块、石核、石片和多种类型的石器;石核中存在用砸击法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文物保护项目湖北省考古发掘报告集第6号:湖北南水北调工程考古报告集(第六卷)》共收录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湖北丹江口库区田野考古发掘简报14篇。丹江口库区是长江、黄河流域古代文化相互交流、碰撞、整合的重要过渡地带,考古发掘表明,这里保存着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周直到宋元明清的各时代文化遗存。
秦汉简帛是战国后期秦至东汉时期的竹木简牍帛书,是秦汉时期的手写实用文字资料。各地出土的秦汉简帛已经整理出版的有二十多种,这些简帛资料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用字或书写方面的错误,有时把字写成另外一个字(称之为讹别字),有时把字写得不成字(称之为讹错字)。《高校人文学术成果文库:秦汉简帛讹字研究》全面收集并深入分析秦汉简帛中的讹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学术丛书:西方传教士与中国甲骨学》将视角集中于甲骨学草创期(1899-1928)和发展初期(1928-1939)活跃于中华大地的西方传教士身上,研究其甲骨购藏、流布、保存、著录等甲骨学活动及代表著作、学术观点、主要贡献与深远影响等,进而勾勒其甲骨学活动轨迹。同时,从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等相关
《泉屋透赏:泉屋博古馆青铜器透射扫描解析》以青铜器保有量占全世界前列的住友珍藏所在馆-京都·泉屋博古馆和拥有文物分析专用的X射线CT分析业绩的九州国立博物馆的共同研究成果,在日本国内尚属首例,在中国也是开拓性研究。通过刊行《泉屋透赏:泉屋博古馆青铜器透射扫描解析》项目的报告,能为解决中国古代青铜器制作技术相关的诸多未决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位于祖国的东北边陲,与俄罗斯、蒙古国接壤。呼伦贝尔草原和大兴安岭森林分别被誉为“游牧民族的历史摇篮”“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幽静的后院”。呼伦贝尔地区的田野考古工作起步较早,成果显著,已初步建立了旧石器时代至蒙元时期的考古学文化体系,深受学术界瞩目。2012年,经中央常委批示,“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研究”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