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考古研究》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编辑的学术集刊。本辑收录考古调查发掘报告、研究论文等29篇,内容涉及中国边疆及毗邻地区的古代人类、古代文化与环境。
扬州城遗址分为蜀岗和蜀岗下两大部分,蜀岗上的遗址范围内可能分布着不同时代的多种遗迹,对遗址进行全面勘探调查是制定考古发掘计划和开展保护规划工作的必备前提。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南京博物院、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的扬州唐城考古工作队主持,扬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委托洛阳市文物钻探管理办公室于2011年10~
《贵州田野考古报告集(1993~2013)》是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993~2013年田野考古资料的报告合集,共收录报告48篇,包括有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汉代、宋元明等各个时期的遗存,较为全面地反映了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近20年以来的田野考古成果。
《大遗址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以大明宫为例》主要内容包括导论、大遗址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理论思考、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工作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直接影响的回顾与分析、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总体规划实施后的阶段性评价与启示、大明宫遗址文化产业集群优化发展分析、大明官遗址保护与规划功能区经济发展的专题探索、结束语等七部分。
《湖南考古辑刊》是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的关于湖南地区考古学发掘与研究的集资料性与学术性于一体的系列学术文集。《湖南考古辑刊(第11集)》为丛书的第11集,收录11篇考古发掘简报和11篇研究论文。简报公布了谢家山旧石器地点、石门县旧石器遗址、白面寨遗址、大畈遗址、兔子山遗址九号井、老屋背遗址、窑头古城遗址、酒埠江镇东
楚,一个曾盛极一时的南方大国,一个浪漫乐观的民族,一种开放融合的文化。八百余年江山尘与土,楚造就了一个风华绝代的世界,楚区域文明成就了东方巨子的崛起,引领了后继者从物质到精神、从制度到风俗的潮流,揭开了中华文明灿烂辉煌的新篇章。 《凤舞九天:楚文化特展》遴选200余件楚、汉文物精品,分尊礼崇乐、蕴美求奇、问天求索、楚
《万州大丘坪墓群》是2003—2007年由重庆市考古研究所和万州区博物馆联合发掘的万州大丘坪墓群考古报告。《万州大丘坪墓群》系统地介绍了万州大丘坪墓群战国中晚期至六朝时期墓葬55座,其中战国中晚期墓葬8座,西汉晚期墓葬5座,新莽至东汉早期墓葬20座,东汉中晚期墓葬12座,六朝时期墓葬8座,另有2座破坏严重无法判定年代,
淹城自二十世纪50至80年代先后14次采集文物。淹城遗址的发掘工作为1985年开始准备,文化部考执字(1986)第15号批准了淹城遗址的考古发掘,批准的发掘面积是12万平方米;自1986年5月至1991年先后对淹城遗址进行了五次正式的考古发掘,合计发掘面积1795平方米和两座土墩墓。此后,2000年抢救性清理一座土墩墓
《河北省考古文集(五)》是河北省近年来重要考古发现和研究的合集,其中收录了考古发掘和调查报告21篇。公布了河北近年来重要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为研究这一地区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河北省考古文集(五)》适合从事考古学、历史学、博物馆学的研究人员以及高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阅读。
《常山郡元氏故城南程墓地》南程墓地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城西北8.5公里,处于殷村镇南程村与陈郭庄村之间。在此区域内分布大量的两汉时期墓葬,目前发掘的有三处。A处为石武铁路客运专线沿线发掘的南程墓地,分为四个亚区,共计发掘66座墓葬。B处为南水北调的南程墓地北段,在A处之西150米。共计发掘墓126座。C处为南水北调
这部文集共有9篇文章,大部分已经在书刊上发表,少数为新作。根据文章内容将本文集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发现”,有7篇文章,涵盖自2001年5月获得遗址的最初线索开始至2‘’l2年的第三次发掘,历时l2年的水闸遗址发现历程。第二部分为“论证”.有4扁又草,是水闸遗址学术价值与文化底蕴的发掘。2001年和20()6年分别
出土陶质彩绘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研究
本报告介绍了2005年发掘的纸白墓地、七里桥墓地及历年在周原遗址范围内抢救性清理的秦汉、隋唐时期的墓葬资料。报告按照秦、西汉、东汉、隋唐时代差异系统介绍了墓葬位置、数量、墓向、形制、葬具、葬式及出土器物等信息,在此基础之上探讨了墓葬年代及分期。周原秦汉、隋唐时期墓葬的发掘与研究不仅对探讨秦汉时期京畿周围地区普通民众丧葬
《北京大觉寺诸天造像》是一本关于西山大觉寺明代诸天造像图片集,并配有说明性文字。该画册照片由中国文物学会文物摄影专业委员会会长祁庆国拍摄,拍摄效果形神俱佳。北京西山大觉寺正殿内南北墙有泥制二十诸天像,是北京乃至全国具有代表性的明代诸天造像,保存完好,是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代表了北京地区的明代佛教造像水平,同时具有很高的
《从考古发现看中原与西南地区早期文化的关系》是建立在地理分区基础上的考古学文化比较研究,书中首先梳理了中原地区、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这些地区的早期考古学文化序列,然后根据不同的传播路线分别对中原地区与青藏高原、中原地区与四川盆地的考古学文化关系进行研究,最后得出结论: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原地区考古学文化对青藏高原文化产生了
本书为黄文弼与中瑞西北科学考查团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黄文弼中心丛刊系列图书之一。本书共收集论文50余篇,内容涵盖历史、考古、语言、文学、学术史等方面。适合于从事西域考古、语言、文学研究的研究者爱好者参考阅读
本书是垣曲商城遗址19872003年度的考古发掘报告,遗址内涵仰韶晚期、二里头晚期、商代二里岗下层、商代二里岗上层以及汉、金、宋代等各时期遗存,以商代城址的发现最为重要。本书详尽地报告了各期遗存的文化内涵、面貌、特征并研究了各期遗存的年代、分期、文化性质等问题。在报告基本发掘资料的基础上,进而探讨了垣曲商城的年代、性质
《南方民族考古(第10辑)》收录研究性论文10篇,冶金考古6篇,及5篇发掘简报。展现了西南地区考古新进展。 《南方民族考古(第10辑)》可供考古学、民族学、宗教学、艺术史等领域的研究者阅读参考。本辑收录研究性论文10篇,冶金考古6篇,及5篇发掘简报。展现了西南地区考古新进展。 《南方民族考古(第10辑)》可供考古学
2002、2004年两次对会泽水城古墓群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清理汉代墓葬24座,墓葬均为竖穴土坑墓,部分带斜坡墓道,有棺有椁,出土器物有陶器、青铜器、铁器和玉石器等,时代为西汉末至东汉初期,为汉代在云南置郡县以后的遗存。会泽水城古墓群的发掘,对研究滇东北的古代文化和云南的汉化过程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会泽水城古墓群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