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以“一带一路”战略与新常态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为主题,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总报告,包括区域经济发展与“一带一路”战略、“一带一路”战略的理论解释;第二部分为国内各地区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挑战与机遇,包括东部沿海地区、内陆地区、沿边地区;第三部分为构建“一带一路”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包括俄罗斯及中亚地区
本书研究中国与其他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差异、共同规律,并研究改革与政府宏观决策对中国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通过这种研究探索中国经济的发展道路。通过对大量的宏观经济数据的研究,总结和归纳了它们的数量特征、数量规律及相互间的联系,研究新常态下中国的经济增长规律。运用政治经济学理论等对新常态下中国宏观经济增长问题进
虽然中国经济改革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如何认识中国经济改革的性质、基本经验、成功的原因和演变的方向?人们的认识大相径庭。在本书中,作者选择了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来考察这一问题。具体来说,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性质和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
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当前重大的理论与实践课题。本书对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内涵、机理和路径进行了创新性的分析探讨,并以桃溪流域生态经济区规划为例,探索推广永春模式,提出要立足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打造自然、文化与区位等多元融合生态优势;通过生态产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制度化四化融合发展路径,依托生态经济公共服
互联网时代,社会的组织结构发生着巨变,个体经济将开始大放异彩,未来社会经济的基本单元不再是企业,而是个体。在这种变化中,如何围绕核心竞争力来构建商业模式,在市场上取得独特地位?每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本书围绕经济战略布局、个体发展规划的生存模式予以分析与梳理,同时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脉紧密联系在一起,充满正能量,旨在给
本书是《金砖国家发展战略对接:迈向共同繁荣的路径》的英文版,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的第三份中外联合研究报告,是在2017年金砖国家智库论坛基础上形成的成果,汇集中外学者的十七篇文章,从多个角度阐述金砖国家的发展战略,包括全球背景、改革困境、发展前景、战略考量等,从“金砖国家发展战略对接:背景与意义”“金砖国家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金砖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的实践:共识与分歧、金砖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的前景:长期目标与短期方向。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持续演进,机制化过程稳步提升;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更加务实,对全球的贡献日益提升;金砖合作机制展望。
本书主要讨论了跨境经济合作的理论问题,在实践层面则重点考察西南边境地区跨境经济合作的状况与所面临的经济问题,并就如何进一步促进跨境经济合作提出了政策性建议,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8世纪以来,现代化成为一个国际潮流和发展趋势,这不仅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还促进人类发展、生态文明和世界体系的变迁。现代化进程更像是人类发展的国际马拉松比赛,跑在前面的成了发达国家和地区,而其他的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比不同的时间与空间,都可以看到多元文化的存在。《BR》2016年5月20至22日
本书阐述了“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实现经济转型和保障地缘政治安全的重大意义,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国家安全、经济、工程布局、国内外利益协调、地缘关系风险等关键问题:界定“一带一路”倡议在国家总体发展战略中的地位,揭示其与国内区域发展战略的关系,分析“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不同地区发展产生的影响,提出完
变与革:另一扇窗看中国经济
《全球治理:国际竞争与合作》以全球治理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从中国全球治理现状和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出发,提出了海外密切合作区域是实现大国崛起的条件,通过构建以中国为全球经济枢纽点的全球价值双环流体系,强化中国与亚非拉的经济联系,以经济促政治,破除“二元化”的困境。 《全球治理:国际竞争与合作》包括三个部分:
过去的中国企业靠学习和模仿国外先进的商业模式而成功,而现在中国已经开始在移动互联网等领域领先全球,国外也开始借鉴和学习中国创新模式。本书将介绍和讲解一系列中国领先世界的创新故事案例,包括共享单车、移动支付、知识经济、智慧停车、余额宝等。希望本书能给有志于创新和改变世界的读者有所启发。通过阅读这些创新案例,找到创新的中国
本书从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气候、水文等方面梳理了东南亚的经济地理特征。内容包括:地质、地貌与土壤;气候;水文水资源;经济与文化;耕地资源与水稻生产;森林资源;林地与林业发展;农林能矿资源与产品等。
本书以产业结构理论为背景,将需求结构对产业结构演进影响的机理作为理论依据,结合投入产出分析对于产业结构研究的意义。首先,通过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沿革及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进行梳理和分析,判断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演进所处的阶段和存在的问题。其次,通过投入产出模型建立需求结构与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一方面从国民经济
本书从谋划河南“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提高河南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的全局出发,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一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河南同步小康;二是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河南城乡共同繁荣;三是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四是加快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构筑“一极三圈八轴带”格局;四是实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
本书在分析回顾绿色发展价值意义与历史演进的基础上,界定了河南绿色发展的内涵定位,并从河南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培育、河南省主体功能区制度建设、河南省环境治理制度建设、河南省资源节约型社会制度建设、河南省低碳循环发展制度建设、河南省生态安全保障制度建设几个方面探讨了河南绿色发展的制度机制与措施。
《河南开放发展现实与未来》从开放与新开放的比较人手,论述了开放的阶段性、渐进性和双重性,阐明了“一带一路”新开放格局的理论依据和时空意义。通过对河南开放发展历史向度的分析,总结了河南对外开放取得的成绩,定量评估了河南省对外开放的风险程度,并对河南对外开放过程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进行了全面剖析。在理性认识河南对外开放诸多优
河南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共享发展新理念。《河南共享发展现实与未来》围绕河南“一个资源”(人才一资源)、“两个一流”(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三大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管党治党水平显著提升)、“四个强省”(先进制造业强省、现代服务业强省、现代农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