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质文物是我国文化遗产类型中最为重要的一种类型,而岩土质文物的保护问题,本质是岩土工程、地质工程和文物保护进行深度交叉融合的问题,必然需要岩土工程、地质工程和文物保护专业人员一起研究和工程实践。为了更好地开展岩土质文物保护,便于岩土工程地质工程和文物保护人员之间沟通,在同一个平台上对话,我们组织编写了岩土质文物保护名
《中国玉器年鉴(2014)》从事件到人物、从文化到理论、从作品到审美、从材料到价格、从企业到市场,全方位、多角度、系统地总结了2013年中国玉器行业的全貌。为读者提供了2013年中国玉器行业的整体状况,并提供了翔实的参考资料,是国内外玉器玉文化研究者、玉界从业人员、艺术品投资人士和广大玉器爱好者必备的工具书。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文物保护项目河北省考古发掘报告(第6号):石家庄元氏、鹿泉墓葬发掘报告》是河北省南水北调建设工程的系列考古报告之一,通过对元氏县殷村墓地、南吴会墓地和鹿泉市西龙贵墓地的考古发掘,共发现东汉时期墓葬36座,宋金时期墓葬18座,获得一批较为重要的遗物,为了解常山郡故城遗址的文化内涵提供了重要资料。《南
作为南水北调工程天津十渠的文物保护项目之一,2006年4月至2007年1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会同保定市文物管理所对徐水县东黑山遗址进行了发掘,揭露遗址面积5400平方米,发现了丰富的战国、汉代文化遗存。《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文物保护项目·河北省考古发掘报告(第5号):徐水东黑山遗址发掘报告》全面、系统地报道了此次发掘的
铜镜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文物。在历代铜镜中,尤以汉制铜镜铭文最为丰富,为研究汉代及以前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本课题由清华大学文科处下达,是一个两岸携手、中日合作的综合项目,集中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台北中研院、台北大学、日本京都大学等单位相关领域的顶级专家,从历史事
朔州水泉梁壁画墓,是山西地区发现的规模较大、整体保存较为完整的北齐壁画墓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为对水泉梁墓葬壁画进行及时有效地保护修复,我院将其申报为专项保护课题,系统地对其进行了搬迁后的实验室保护修复工作。《山西朔州水泉梁北齐墓葬壁画修复报告》内容全面记录了该壁画的修复操作过程,并着重介绍了在单个壁画
金沙遗址是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面积约5平方公里,是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长江上游古代文明中心--古蜀王国的都邑。金沙遗址是中国进入21世纪后第一项重大考古发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金沙遗址考古发掘资料集(二)》收录了金沙遗址2004-2008年考古发掘资料。
《西藏文物考古研究(第1辑)》以西藏文物考古与古建筑为主要讨论对象,文章类型包括考古调查简报、专题研究、综述、建筑勘查报告、修缮方案等。《西藏文物考古研究(第1辑)》收录文章所讨论的时间上限至前吐蕃王朝(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7世纪)时期,下限到民国;内容涉及西藏自治区境内的古遗址、古墓葬、石刻造像、古建筑、文化线路等
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王家坝村与乍山翻水站一带的句章故城,乃是古代中国的海疆前沿、宁波地域的首座城邑和汉晋时期的句章县治。2003年至2012年,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分三期对句章故城进行了考古调查、勘探和试掘,不仅确认了城址的具体方位,厘清了城邑的兴废年代,也为深入探讨甬江流域和宁绍平原的城市起源、早期城市空间布
公元十至十八世纪,湘西酉水流域一直是永顺宣慰司彭氏家族的世居之地。五代梁开平四年(910年),彭氏袭职溪州刺史;五代至北宋初,彭氏辖区一度包括沅水流域南北两江的二十州;明代,永顺彭氏土司作为防苗征苗的重要力量而受到王朝的恩宠;清雍正五年(1727年),彭氏土司改土归流。其间世袭27代共35位土司,历五代的梁、唐、
海龙囤雄踞于今遵义城西北约30里的龙岩山东麓,旧称龙岩囤。《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公众考古系列丛书·土司,考古与公众:海龙囤公众考古的实践与思考》是基于土司城堡海龙囤遗址一系列公众考古实践的全记录,之所以取名《土司,考古与公众》,是期望通过公众考古的实践,在土司遗产与现代公众之间建构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二十年:三峡工程重庆库区文物保护总结性研究(1992-2011年)》以研究的形式对三峡重庆库区20年文物保护工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总结和研究了三峡文物保护规划和实施两个阶段的文物保护状况,包括规划的制定及作用、三峡文物保护管理体制特点和效能、各区县地下和地面文物保护状况、文物工作者奉献和白鹤梁水文题刻、张桓侯庙、石宝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文物保护项目湖北省考古发掘报告集第3号:湖北南水北调工程考古报告集(第三卷)》收录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湖北省丹江口库区田野考古发掘简报14篇,丹江口库区是长江、黄河流域古代文化相互交流、碰撞、融合的重要过渡地带,考古发掘表明,这里保存着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周直到宋元明清的各时代文化遗存,《
北城村:冀中平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全面系统地报道了南水北调中线天津干渠工程河北段考古发掘项目容城县北城村遗址的发掘成果。该遗址包含金元以后和新石器时代两个阶段的文化遗存,以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最为丰富。北城村遗址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显示出强烈的北福地二期文化特征,又表现出独特的地域特色,为认识和研究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面貌
2008年7月至2009年4月,南京市博物馆对明代大报恩寺皇家建筑遗址中发现的北宋时期地宫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地宫内埋藏有石函一套,石函内安置铁函,铁函内安放有丝绸包裹的木胎银质鎏金七宝阿育王塔、金棺银椁、佛骨舍利,以及丝绸制品、玻璃器、香料等170余件珍贵文物。七宝阿育王塔的出土是继陕西法门寺、杭州雷峰塔地宫考古后又
原始青瓷的神秘,东汉六朝青瓷、黑瓷的古朴,隋唐白瓷的精美,宋代青瓷如玉般的釉色,元代青花、釉里红的大气,明清官窑瓷的美轮美奂、民窑器的洒脱和外销陶瓷的奇妙……古陶瓷的世界是多么美妙,无论你是否接触过它,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心仪的一段。在这里,没有丝毫的占有欲,有的只是对历史趣闻的回顾,对精美古瓷的欣赏,对古人创造力的赞叹
《洛镜铜华(洛阳铜镜发现与研究上下)(精)》(作者霍宏伟、史家珍)是一部反映洛阳地区铜镜发现与研究的工具书,内容分为绪论,上编、下编及附录等四个部分。绪论包括两篇综述性研究论文。上编著录自战国至宋金元明时期的铜镜300面;下编对近60年来洛阳铜镜的田野考古发掘资料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和记述;附录为主要参考文献、《洛阳出
霍巍、王毅编著的《南方民族考古(第9辑)》收录研究论文11篇,调查和发掘报告3篇,研究动态1篇,对三星堆器物埋藏坑的年代、性质、主人和背景,东南亚青铜时代的起源,汉画“射鸟”图像意义等问题进行了再探讨;对汉代“大官”铭文、永陵之物质性、宋代考古学史、考古学家童恩正先生的考古小说和《华西边疆研究学会杂志》等进行了研究。
本书收录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湖北省郧县上宝盖遗址田野考古发掘简报3篇,分别为2009、2010、2011三个年度的发掘成果,全面介绍了遗址出土的遗迹、遗物,本书对湖北郧县地区古代历史文化的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唐乾陵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是唐乾陵园区的重要陪葬墓。自上世纪60~70年代以来,特别是80年代游客大量增加,墓室的天象图壁画、影作木构等真迹滋生了严重的蓝藻与霉菌,使其原貌受到严重污染与腐蚀。这一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受到了国内外文物保护专家的高度关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自2000年起进行了病害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