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合作共赢的发展之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丝绸之路研究院(王伟光同志担任名誉院长)主持编撰,国际合作局王镭局长和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王立强副主任具体负责,我院经济片和国际片方面研究人员参与撰写,系统阐述“一带一路”合作共赢的内涵、理论与实践发展。
本书对区域经济一体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经验研究的视角为粤港澳大湾区。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关理论和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整合实践的进展情况;第二部分提供了重大问题的案例分析,通过三个典型案例深入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各方面的发展状况;第三部分提出了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共赢战略,基于三个独特的视角分
本书从产业竞争力角度对“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的产业竞争力状况及其优劣产业、与中国经贸合作情况进行系统分析。书中按世界银行的标准分为低收入、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国家等类型,对不同类型国家的产业竞争力变化进行总结性分析,归纳其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挑战、产业发展的任务和中国在其中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并分别对东南亚、南亚、中亚、
本分册共分为十章,分别就中国生态环境态势、人与自然再平衡战略、人与水系统协调形势、人与土地系统协调发展与土地文明、水土资源耦合、气候资源与大气环境安全格局、生态承载力分析与安全战略、自然保护区建设、生态环境安全度的评价系统与分区方案及生态环境安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JournalofChineseEconomics》(中国经济学刊)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在此前发行多年的电子网刊基础上形成的英文版学术集刊,依托学校雄厚的翻译实力,将国内研究中国经济的论文选辑翻译向海内外发行。书中开设经济理论、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金融财政研究等栏目,致力于面向英文读者介绍当代中国经济发展情况。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技术的扩散无疑可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然而,技术的扩散是否存在溢出效应?它有哪些形式?这种溢出效应是否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它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发挥作用?这种溢出效应与技术本身的作用如何分离?其效应的大小如何度量?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利用这种效应?技术溢出效应在不同的技术梯度地区之间是如何发生的
本书在实地田野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宏观、微观考察民族地区农村贫困的复杂图景及致贫机理,准确把握当前我国民族地区的贫困和反贫困出现的新情况,寻找各种反贫困政策措施在民族地区反贫困中存在的不足,并分析其中的原因,提出未来完善民族地区反贫困政策措施、促进民族地区反贫困的参考建议,供有关部门进行参考。
国资纵横
本书主要围绕对毕节试验区2015年经济社会改革发展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对十二五发展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展望毕节试验区今后的发展态势并提出对策建议。报告由总报告、分报告、附录等部分组成。
本书在深入分析国土资源业务管理与国土信息化建设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全面透彻地介绍了国土资源综合监管模型和体系。并结合笔者所主持的三个国土资源综合监管方面的实际项目案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国土资源综合监管模型实践的技术路线和方法。为国土资源综合监管业务开展与系统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知识体系支撑与实践经验。
本书稿除导论外,共分十一章:第一、二章分别对19世纪美国内需主导型工业化道路和美国学派的产生背景、形成与发展过程进行讨论,第3-5章是对美国学派基本经济理论的研究,第6-10章则是关于美国内需主导型工业化道路对中国直接具有借鉴价值的问题研究,最后一章则结合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挑战,对美国学派和美国工业化道路从借鉴的角度做出
本书立足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可度量性,科学设计东北沿边地区与腹地联动发展的评价指标,通过对东北沿边地区与腹地联动发展的现状分析、联动发展不足的成因分析,提出推进东北沿边地区与腹地联动发展的对策。书中从联动模式、经济社会和政府政策三个层面开展联动发展的战略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政策建议。
本书研究结合了ESDA技术、收敛性分析、空间面板模型等,在系统综述了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将全国分为东部、东北、中部、西北、西南五大区域,从省级、地市级两个空间尺度以及1992-2000年和2000-2010年两个时间阶段分析了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空间相关性及其动态变化、经济增长收敛特征,构建了索洛-斯旺新古典经济增长空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实现中国开发均衡格局的一个大战略,其内涵丰富,不但突破了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地缘制约,拓展了与外部链接新发展空间,而且改变了以往注重引进和出口的开放方式,与相关国家实现联动发展,以共同发展来拓展发展的空间。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则着眼于深化沿海开放,建设海上合作发展带。期待通过路海建设联动,
本书即以工业4.0为背景探讨两岸产业合作,构建两岸产业合作研究的分析框架,研究内容包括:一是提出工业4.0对两岸产业合作的挑战;二是重点分析基于工业2.0的两岸产业合作困境;三是重点梳理两岸产业转型升级与工业4.0的关系;四是勾画基于工业4.0两岸产业合作以及两岸产业合作蓝图;五是对两岸产业合作中政府与市场的功能和角色
本书在“大宏观”视角下,结合现代宏观经济理论和中国具体国情,从“政策目标与工具”“政策力度、效率与空间”“预期管理”和“政策协调性”等方面对中国的宏观政策进行系统全面的年度评价。
本书基于外部性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的思想,从交通基础设施对国家和区域发展的作用机理出发,深入研究分析了我国高速铁路在现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从理论和实证方面对我国高速铁路与国家发展战略、与高铁经济带、与土地开发、与服务质量、与节能环保等的关系进行了剖析,得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结论,对于促进高铁与区域经济社会的持续发
本书共分为三部分:总报告介绍了“全面小康”进程人民生活发展总体检测情况,包括居民收入、消费、积蓄等的增长态势和民生发展指数综合检测情况;技术报告与综合分析介绍了“中国人民生活发展指数检测体系”的技术思路,并报告了2015年居民收入、总消费、物质生活消费、非物生活消费、积蓄的综合指数排行;省域报告分别介绍了2015年度上
本书描述了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的空间分布、贫困状况、社会文化以及经济等特征,比较了11个连片特困区的综合贫困程度,剖析了武陵山片区经济增长益贫性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在全面探讨连片特困区城镇化的总体进程、发展趋势及发展思路和对策基础上,重点考察了武陵山片区和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城镇化特征、趋势和发展战略;构建了多维贫困
本书以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决策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围绕经济活动体系、地理环境系统和两者结合形成的自然-社会经济地域综合体(系统),定性、定量、定位、定时(相联系的整体)地分析、系统研究了这个系统的要素(组成)、环境、状态、结构和过程,以及二者相宜和谐结合的特征和标准;深入探讨了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基本原理;总结归纳了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