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旨在教授高校学生有关信息检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本书从信息的基本概念、信息素质入手,对信息的组织、检索的策略、信息安全、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论文写作等进行了详尽的讲解。除介绍必要的文献信息检索的基本知识和传统纸质文献的检索外,还重点介绍了网络信息资源和中外文数据库的检索、利用,是一本实用性、操作性较强的教
本书为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师生研究论文集,内容包括文献整理、版本校勘、语言文字、古代文化和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哲学史等。论文集的次序,大体就按照三大板块编排:一是对海外汉籍与汉学,乃至金石、书画、戏曲等方面的整理与考察。二是对古代文献、历史与文化的综合研究。三是对中国文学史上有关问题的重新思考与探讨。每个板块之下
本书叙述内容广泛,涵盖了中国自古代的信息传播至当代新闻传播活动的历史,涉及报刊、广播、电视、新媒体、新闻传播学的教育和研究等内容,同时囊括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新闻传播事业。全书按照时间顺序分为9章,探讨新闻事业自身的发展规律,突出新闻业发展的大脉络,增加了新闻业在技术、组织结构、业务发展、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内容,读者从
本书“专题报告”重磅推出《2014年微博年度报告》《2014年微信发展状况年度报告》以及《2012-2014年传媒资本运营回顾与反思》;“圆桌论坛”对“第二届新闻传播学期刊主编与传媒学子面对面”活动进行了实录选编;“学海瞭望”就2014年中国新媒体研究以及舆情研究的总体情况进行了回顾与梳理;“学术沙龙”聚焦新媒体环境下
本书是2014年第五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传媒精英演讲稿的汇辑。本期传媒领袖大讲堂邀请了新闻传媒业的众多领军人物和新闻传播学的资深专家,围绕新闻传媒领域的前沿、热点问题进行了专业视角的解读和分析,各种观点交锋碰撞,时刻进射出思想的火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本书从纵向上研究了邹韬奋一生的新闻出版实践活动及其价值,清晰地展示了其新闻出版实践活动的轨迹及新闻出版思想脉络;从横向上拓展了邹韬奋其他社会活动和思想的整体研究,并构建了邹韬奋新闻出版思想的整体框架和体系。
本书从那些被有意收编或无意误读的“灰色地带”入手,结合新发现的材料和语境,重新诠释传播学经典文本,以颠覆传播学术史主流叙事的霸权,寻找新的视角,解放传播研究的想象力。全书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重写传播学术思想史,在对拉斯维尔、哥伦比亚学派、芝加哥学派、中国传播研究的史前史、批判学派的失踪、本土化话语等问题的研究上,均推翻了
如何科学研究“冷战”结束以来美国新闻传媒与政府关系,进而得出准确结论,是政界、学界和业界都关注的研究课题。 《美国新闻传媒与政府关系研究(1990—2010)》考察了美国新闻传媒与政府关系的思想渊源与流变,以战争岁月、日常时期和重大突发事件三个维度,选取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克林顿性丑闻和“9?11”事件四个案例,考
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提及“互联网+”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农业”将给新常态下的新农人带来无限希望。在希望的田野上播散农业电子商务的种子,未来新农人将收获更多因变革而释放的红利。农业电子商务的沃土已蓄势待发——《农业电子商务应用手册》顺势而出。面对新趋势、新发展,本书读者群定
档案管理实践的格局和成效,首先取决于人们的档案意识,而档案意识的根柢是档案价值观。本书以“档案双元价值”理论建构及其实践路向为旨趣,汇集相关后续理论成果、学者评论和拓展研究,其中反映了档案学者和档案专业人员,以不同的观察视角和实践体验对这一理论的理解和运用。
日常生活中,人们在寄出信件前都会贴上邮票。究竟邮票从何而来,又将去往哪里呢?本书针对青少年读者设计,图文并茂地介绍了邮票的“出生”和“身份”、邮票的形态和设计、邮票的印刷和制作、形形色色的邮票、邮票都去哪儿了五部分内容。如果你好奇于小小邮票经历了怎样的旅程,那就不妨翻本书,去探索其中那些有趣的故事吧!本书由A本和B本两
《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与实践研究》收录了作者自2010年3月至2015年2月发表在《国际新闻界》、《新闻记者》、《现代传播》、《青年记者》等学术期刊上的重要论文。 《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主要部分是探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中国共产党的新闻思想与实践,另收录有关新闻学传播学学科建设与学术规范、新闻
博物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世纪以来,博物馆各工作环节的使命与内涵、运作,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和变革。面对这种变化和变革,促使博物馆去重新审视传统使命,思考社会功能与责任,探索体制与机制的创新变革。本书汇集了“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和“博物馆的发展现状和未来使命”两个主题的精选文章,意义重大。
本课题围绕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和文化惠及民生的辨证关系,对考古遗址公园的概念、事业特征、考古遗址公园和大遗址保护的关系、考古遗址公园在我国兴起的背景等做了全面调查研究,对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做了深度分析,对我国城镇化建设规划和考古遗址公园的关系也做了剖析,对现行考古遗址公园的管理体制中存在的利与弊做了
本书共分十二章,均由从事文献检索教学的专任教师编写。前四章为文献检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第五章~十一章涉及各类具体检索工具的功能特点和使用方法的介绍,第十二章侧重获取文献检索结果后如何利用文献的相关知识。力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能够高效地获取、识别、传递、处理和利用各类信息,并自觉应用于中医
信息论为电子通信专业核心课程,也为必修课程。本课程以信息熵为基本概念,以仙农的三个基本定理为核心,系统地讲述了仙农信息论的基本理论。在教学模式上,对信息论课程采用理论教学为主。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课堂教学和仿真实验结合来进行。教学手段上,结合讲授内容,安排中课堂的计算机仿真实例演示。同时要求学生通过使用MATLAB仿真工
《电子信息技术3000问与答》为理工科大学生电子技术类课程、全国及各省市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多种电子设计T程师和电子信息技术人才培训、认证的参考用书。《电子信息技术3000问与答》分上、下两册,其巾上册为第一至六章,下册为第七至十章及附录。《电子信息技术3000问与答》主要内容包括电子元件、信号及基本电路、半导体器
《基于战略运算能力的网络行为模式研究》立足于网络环境,突出网络行为,从战略运算能力的角度,系统地研究知识型员工‘的网络行为模式。梳理和介绍国内外网络行为的概念、模型、影响因素,明确网络信息行为领域的知识基础、研究热点、研究前沿,分析知识型员工和战略运算能力(ASCI)的概念、特性、研究内容,探索知识型员工战略运算能力的
《信息素养与信息检索》通过主流的检索工具、多样的信息资源、大量的检索示例、最新的网页样图,全面、具体、系统介绍分析与表达信息需求、选择检索工具、制定检索策略、评价与获取检索结果、调整检索方案、管理与利用检索结果等信息检索六步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所涉及的具体问题和内容,突出方法和技巧的掌握,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信息素养与信息
《博物馆与近代中国公共文化》是关于近代博物馆的一部专著。近代,随着博物馆在中国的创建,便被赋予了特殊的社会使命,它们与美术馆、图书馆一起成为了近代公共文化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与近代中国公共文化》主要研究了近代博物馆文化,并对中国近代博物馆的创建、发展特性等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力图从中西文化的冲突与交流中把握近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