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将体现新时代特征的思想与精神——对话理论与马克思交往理论相结合,系统研究交往、对话与社会和谐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还原政府、市场、社会、法治、道德与文明之间的内在本然关系,发现它们之间的互动生成机制,找到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人际等方面的和谐路径,提出构建对话型社会的构想,揭示出当代人类社会
本书以新时代为坐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为理论指导,植根于中国社会现实,关照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从理论与现实两个维度切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的热点、难点、痛点进行研究,提出新的观点,对拓展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研究大有裨益。
本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与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合作主办,属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专业集刊,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化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与政策、中外文化发展现状、中国传统文化、多领域文化问题(比如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外交、军事等领域的文化问题)、国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世界文化
中国的理想与现实合一的一元社会结构,决定了需要世俗的信仰。中国传统文化的“实用理性”和“平民化”的特征,加上中国人传统信仰的心理结构,决定了需要有一种反映大多数人意志的世俗的政治信仰。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潮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提出了共产主义的信仰。这个信仰是以体系的方式存在的,包括奋斗目标、核心价值观和民生政策三个层
20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动荡与危机。在此大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开始在西方国家蓬勃发展起来。第二国际理论家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论争、西方共产党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的阐发、西方马克思主义奠基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新阐释以及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都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西方主要国家传播、研究与发展。不断出现的经济
该书在收集大量研究资料的基础上,试图梳理相关的研究,合理分辨西方马克思学界关于马克思早期政治学哲学的深刻洞见和过度解读,对马克思早期政治哲学文本中的一些尚未引起学界足够关注的文献学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进而呈现马克思这位19世纪思想家的哲学原像,使进一步的思想评价以清晰的历史事实为基础。
本卷作为《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九卷本的“序卷”,主要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过程和基本思想做出概述,阐明了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理论前提和基础;对恩格斯晚年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上的开创性贡献做出探索,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学术依循和思想指导;对20世纪马克思主义历史过程及主题做出
《资本论》是马克思耗费毕生的精力和心血写成的一部光辉巨著,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中一部博大精深、流光溢彩的百科《《资本论》精学导读》。《《资本论》精学导读》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资本论》的创作背景、研究对象和理论内涵,对《资本论》三卷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清晰而深入的解读,从历史、理论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展现了《资本论》的科学价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精学导读》对马克思写于1857年8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和写于1859年1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创作背景、理论内涵、思想精粹和时代意义做了阐释和导读,凸显了这两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所彰显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科学精神及其当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恩格斯对马克思世界观形成所作的“简要而又系统的阐述”,列宁把它列为“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把它列为必读经典。《《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精学导读》在吸收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对该著作新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这《《路德维希·费尔
《哥达纲领批判》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文献,《《哥达纲领批判》精学导读》在阐明了《哥达纲领批判》的写作过程、历史背景、传播状况基础上,重点对《哥达纲领批判》的篇章内容进行了解读,尤其对其包含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论进行了详细论述。《《哥达纲领批判》精学导读》力图在当代中国的现实语境下激活《哥达纲领批判》的理论
本书以《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经典著作为基础,结合学习与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点、难点和要点,关照当代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所做的伟大斗争、伟大实践与伟大工程的理论问题与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针,对这部马克思主义光辉经典进行细致地解说和导读,为广大干部群众精学精读、理解吸收、活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是马克思花费了十五年黄金时间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结晶,其内容博大精深,既包含丰富的经济学思想,也包含丰富的哲学历史观思想。本书以马克思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为研究对象,从文本学的研究视域出发,系统探讨和还原了《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历史观思想的源生背景、形成路
本书立足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资本批判这双重维度来阐释马克思理论的有机整体性,综合运用文本解读、思想史研究和专题探讨的方法,分别界定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和资本批判的内涵,梳理双重维度在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形式,阐明双重维度的现实基础和方法论原则,并在双重维度相互建构的理论视野下,围绕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的实现路径与实质
本书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角度,运用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深入解读,系统阐述了不同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社会有机体思想的生成逻辑、基本内涵、本质特征、理论价值,以及其内在的继承性和创新性,全面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思想演进的历史脉络、基本规律、时代意义和发展向度,并尽可能地
本书共分五个部分。绪论:图表+解读;第一部分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图表+解读;第二部分是资本的流通过程:图表+解读;第三部分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图表+解读。第四部分是《资本论》感悟与探析。前面几部分是用图示、表格和曲线的方式,对马克思《资本论》理论体系、逻辑结构、原理范畴及其精神实质进行概括、归纳、抽象和提炼,为读者快
陈先达教授年近九十,仍葆有童心,戏称自己为“85后”,保持着旺盛的学术生命力与高效的学术生产力,笔耕不辍。仅最近四年,他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等主流媒体上就发表理论文章20余篇。《一位“85后”的马克思主义观》即从上述文章中精选整版理论文章编撰而成。从中我们可以感悟到这位“85后”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坚定
这是一项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行深化研究的项目,采用历史-哲学-人文的传统方法,选取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传播、新闻、宣传、文化等方面论述的经典文献,进行历史考证性质的研究,还原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本来的写作背景,真实再现经典作家论述的原本意思,以及这些观点得以产生的思想渊源。我们现在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看到的马
在马克思恩格斯书信中,涉及历史唯物主义内容的,国内学者普遍认为有八封,本书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此前人们很少关注但又十分重要的恩格斯的两封书信,考察了这些书信产生的背景、写作原因、思想内容以及价值,着重突出恩格斯晚年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特殊贡献。与系统性著作相比较,这些书信尽管语言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思想和观点表达也缺乏严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