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国家统计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国务院扶贫办、中国社科院等相关部门人员共同编撰而成,涵盖了从全国居民收入状况到城乡、所有制、行业、地区等分组资料,还有与之相关的财税政策、社会保险、社会救助、扶贫等数据信息,反映了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状况的全貌,包括了部分新的学术动态和专家观点,提供
在新区域发展战略背景下,本书从中国区域和城市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出发,围绕空间分工、专业化和集聚经济三个紧密相关的概念,构建了空间分工理论框架,考察了中国城市空间分工和专业化特征,分析了空间分工、专业化与集聚经济效应的关系,进一步解释和检验了集聚经济的多维性。本书丰富了区域分工和集聚经济的理论研究,得到了一些对中国区域和
本书系年度性研究报告,由珠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组织编写,已经连续出版6年。本书主要从社会管理、产业发展、区域合作、人才教育、人文历史等领域出发,对珠海2014~2015年的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的情况进行了深入而透彻的研究与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本书对于全面了解珠海2014~2015年的发展情况非常有帮助。
本书在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研究基础上,从区域经济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的“二重开放”视角切入,探讨了产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升级的作用机制,实证检验了在中国现实情况下产业集聚对区域产业升级的作用,在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区域产业升级提出了政策建议。总体来说,本书从“产业集聚—要素积累—产业升级”这一角度对产业集聚
21世纪经济发展与航空业的联系愈加紧密,航空业作为旅客、产品和商务服务网络的枢纽,正在重塑世界经济,机场及其周边区域正日益演化成一个现代经济活动高度集中的区域,空港经济成为新经济时代全球经济主流形态。发展空港经济区,打造城市新兴增长空间,成为我国各个机场所在城市的发展选择。面对空港经济区建设热潮,如何科学落实空港经济区
本书以贵州省一省级机关帮扶X县20年为切入点,首次以县为研究对象,通过对X县扶贫开发历程的深入调研,考察作为扶贫重点区域的贵州省在国家不同扶贫战略阶段的扶贫实践,在中国反贫困研究领域首次系统性地提出并阐发了“党建扶贫”这一概念。面对脱贫攻坚这一“难啃的硬骨头”,中国应该全面总结党建扶贫的历史经验,在注入新的理念和方法的
本书运用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介绍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对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运用计量经济模型,构建产业聚集因素、城镇化因素、民营经济因素、新农村建设因素影响下的河北省县域经济增长的多元回归模型,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验证四个影响因素同河北省县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得出相应结论。
本书为湖北省委重点调研项目成果,由前言、总报告和四个分报告、后记组成,目的是研究如何抢抓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机遇,加快湖北企业“走出去”步伐,以探讨湖北这个中部省份如何加快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去。
如何实现充分就业?怎样在发展中引入先富带后富的机制?作者以令人信服的逻辑在阐明科技进步有净减少生产岗位、净增加学习劳动中,提出学习性就业,从而为实现充分就业开辟出更多的有意义的就业岗位。通过供给侧改革将过剩产出分配给广大学习性就业者,使不利后富的因素变为成就后富的机会。本书深入透彻地揭示事物本质使您茅塞顿开,开辟经济学
《创新驱动载体与辽宁新兴产业、县域经济发展研究》由上篇、中篇、下篇三部分,共计九章组成。上篇探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载体与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问题,中篇探寻沈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主攻方向及实现路径,下篇探讨2011协同创新载体与县域经济发展供给侧模型。本书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高校协同创新两个重要创新载体与战略性新兴产业
本着深入理解转型期间中国城市、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关系的目标,本书系统地研究了在经济转型背景下,产业演化和企业动态对中国环境污染的影响。总体而言,本书确认了转型经济制度的重要作用,全球化、分权化和地方化过程显著影响中国城市环境质量。然而制度背景的影响是复杂的,一方面,经济转型为环境质量的改善创造了制度环境,加上环境规
本书以交通基础设施为重点,分析了当前形势下中国发展与东盟互联互通的背景及政治经济意义,从区域、次区域中国中央及地方和中南半岛国家四个层面解读了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相关规划,分析并探讨了中国—东盟互联互通的成效与面临的问题等。
本书从推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着眼,尝试在世界经济的视域内,对经济转型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以期在细致观察和深入的差异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对中国国情的客观认识,引发对中国结构性问题解决的思考。
中原经济区发展指数将三化协调发展理念融入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体现了区域发展特殊性与经济发展规律性的结合。本书将区域整体划分为三种不同类型的子区域,分别予以研究;在编制指标体系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选择了一个合乎逻辑的参照系,以便纵向比较分析,预测未来的演进方向,提出具有预见性的对策和建议。
随着中国经济逐渐向新常态阶段过渡,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曾经隐藏的一些问题和矛盾日益显露。这不仅导致了短期供求关系的严重失衡从而威胁经济稳定运行,而且阻碍了结构调整从而影响到经济长期发展。因此,主要从供给侧而不是需求侧对与新常态阶段不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和政策进行改革或调整,促进经济稳定运行和长期可持续发展,就成为当下最为紧迫
本书在对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背景和厦门对外开放愿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产业升级、智慧城市建设、对外人文交流和深化对台合作等方面对厦门市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积极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的策略与路径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指出,在这个过程中厦门市需要把握历史机遇、立足自身特点、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努力将自己建设成为海上丝绸之
本书为《中国经济史研究》创刊30周年的纪念文选,包括丁长清《从开滦看中国近代企业经济活动和中外经济关系》《清代江南农民的消费》《浅谈晚清苏州商会与行会的区别及其联系》等几十篇文章,并附自1986年建刊以来的文章总目录。
本书以县域竞争力评价和分析为前提,采用了总体评价、指标建设、竞争力研究、专题研究、文献研究等方法。书中研究了近年来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环境和新背景,并对未来一段时期县域经济发展的趋势进行分析;提出广西县域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指标;对广西沿边、沿海、沿江三类地区县域的规模竞争力、发展竞争力、质量竞争力、工业竞争
德国是公认的具有领先的创新能力的国家。德国创新能力的基础和源泉在哪里?为什么这个国家总能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依托同济大学一百多年来积累的丰富的对德研究资源,携手校内外、国内外一流的德国问题专家,对德国创新能力的基础与源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书中的每一篇文章探讨了不同领域同德国创新能力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