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孔孟学刊》由华侨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和中国孔子基金会主办,一年2辑,在我社连续出版。是关于海内外儒学研究及传播的国际性高端集刊。研究领域涉及儒学研究的各个方面,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和义理研究。主要栏目包括1.海外儒学研究;2.经学研究;3.四书学研究;4.子学研究;5.儒家思想新探索。与该学科领域其他期刊或集刊相比
《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十一辑)由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编,收录文章十九篇,约30万字。范围主要是儒家典籍与儒家思想研究方面的成果,包括专人专书六篇(生平交游著述考、目录版本流传考)、儒学新论七篇(专题和文献整理研究)、“儒藏”讲坛三篇(与儒学有关的学术动态)、《儒藏》编纂与研究一篇,另有附录两篇,即《儒藏》精
内容简介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
所谓“名家”,就是指以探讨名实关系为核心,注重对名词概念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提倡“控名责实”学说为其基本特征的学术思想流派。名家学派的创始者为春秋末期的邓析,此后相继形成了三个基本学派:宋尹学派、惠施学派和公孙龙学派。从这三派的学说内容和各自所具有的基本思想倾向来看,我们可以将它们分别称为人文主义、科学主义和逻辑主义。
墨家作为与儒家对立的学术、政治团体,与声势浩大的儒家分庭抗礼,平分秋色,甚至后来居上,以至于“亚圣”孟子都不得不惊呼:“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墨家之所以能在战国初期异军突起,根本原因在于它比儒家更适应当时的社会发展需要,它提出的一些新的主张引起上至诸侯、下至黎庶的强烈兴趣。墨家以尚同为政治主张
《庄子的智慧》以庄子的寓言故事为对象,通过对这些故事的现代解读与评论,讲述庄子哲学的智慧。全书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但不陈列这些成果,寻求撮其所善,取其所长,结合作者自己的长期教学与研究的心得,深入开掘庄子的思想内涵,阐述其现代社会价值与意义。
《荀子研究》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主办,每年1辑,连续出版。主编颜炳罡,男,山东临沂人,复圣公颜子第七十九代孙,1960年生,198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哲学系,留校至今。现为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主要社会兼职有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国际儒学联合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哲学
《儒学评论》是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编的集刊,在河北大学出版社已出版11集,包括家国观念、国家治理、家风家训、人伦养成四个栏目。本期所选论文25篇,主要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国际儒学论坛的会议论文。
《曾子学刊》由山东大学曾子研究院/中国哲学史学会曾子研究会主办,每年1辑,连续出版。山东大学曾子研究院是山东大学与山东省嘉祥县合作共建的科研单位,挂靠在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由曾振宇教授担任院长。研究院以曾子思想以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儒家孝文化的传播与当代转化为己任,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曾子学刊》的定位
本书紧扣《老子》文本,细致入微地分析了《老子》中老子的足额学思想观念,力图呈现老子思想的面貌及其特质。本书深刻地揭示了"道"的观念渊源及其哲学意义,全面系统地考察了老子"知常""同道"的认识论思想、"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和修道进德的人生哲学等。
《老子的智慧》全面铺开论述《老子》八十一章,以问题为主题,诸如老子的宇宙论与本体论、治国论、思想方法、清静论、自知论、天道与人道论、人与自然的关系、德性论、观的艺术等,力图发前人之所未发,达到一个有深度的解读。 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在行文方式上,本书文字力求简易通俗、深入浅出,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只要阅读正文就能理解,但
《大学》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两千多年来无数先贤由此步入儒家学说的圣殿。《大学》详细地归纳了先秦儒家的伦理、道德和思想,系统地讲述了儒家安身立命的原则和方法,对现代人做人、做事、立业等均有深刻的启迪意义。《大学全鉴(典藏诵读版)》以《大学》中的至理名言为导言,从处世经验和人生励志的角度出发,阐发蕴藏其中的智慧,
为黑龙江大学龙江哲学研究丛书*本。本书从人物研究、概念研究、比较研究、宏观研究四个方面展现儒学的发展与构成,展现儒学发展的契机和出路。1.人物研究:儒学是由不同时期的儒学人物建构的,对儒家的人物思想的把握对于理解儒学不可或缺。本研究以儒学人物为个案,将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韩愈、二程、张载、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王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上篇是儒道情感哲学本论,下设三个独立章,*章探讨儒家哲学和道家哲学注重情感的特点,包括儒家与道家诗学的情感而非纯智型的特点研究,儒家以情感为礼乐仪文之基,以及籍礼乐仪文以敦厚深醇情感的特点研究;道家以情感为基础的超越物欲、物累的真情实感的特点研究。第二章探讨儒家、道家情感哲学的义理诠释。包括儒家美情说
《吕氏春秋》是先秦的一部重要典籍,杂家的代表作之一。全书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三个部分,共计一百六十篇文章,其内容融合了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等各家思想,是研究先秦文化极其珍贵的资料。《吕氏春秋全鉴(典藏诵读版)》萃取了整本书*精彩的篇章,在原典下加注释和译文,力求以全新的解读方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去接近《吕
墨子全鉴(典藏诵读版)
自宋明以来,儒学圈普遍尊孟抑荀,并且多从孟学立场曲解荀子思想。本书作者自2001年起,以“当代新儒家荀学派”的立场和“创造的诠释学”的精神,建构一个“当代新荀学”的基本理路,为当代儒学发展提供一个新的选择。本书的要旨如下:(1)跳出孟学立场的误读,彻底重读《荀子》,为荀学哲学找到一个全新的、等值的、比较符合华人心理倾向
《《论语》的文学艺术新诠》主要分作上中下三个部分,探讨《论语》的文学艺术表现等问题。其中:1、上编:《论语》与孔子作为*部分,主要就与本书相关的《论语》研究的系列问题,作追本清源的工作。具体涵盖《论语》的命名、作者、成书时间与《论语》的思想研究等内容,是本书随后研究的基础内容。
拙著运用现代阐释学的原理和方法,对《论语》进行译介的同时,对文本逐章进行系统的现代阐释,对一些原文的阐释争议提出了新的观点。在评析中,注重运用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人才学等多个维度,在追求原意的基础上,做出现代的新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