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支撑和引领经济发展:理论、方法与应用》认为,厘清科技支撑和引领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机理是研究科技与经济发展关系其他问题的前提和关键;回顾发达国家和地区科技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历程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核算世界上主要国家及我国不同省份的全要素生产率(TFP)有助于分析科技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科技支撑和引领经济发展的不同
《社会资本与国家治理》运用国外在社会资本理论方面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系统分析了社会资本的性质、构成、类型和存在方式,说明社会资本对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功能,阐明社会资本的来源、投资方式及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就国家发展战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本书内容详实、条理清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有关社会资本的专门性的系统研究的不足。
在历经多年“挤压式增长”之后,中国经济从2013年起进入“三期叠加”阶段,增长态势持续承压,外部舆论形势亦出现了“盛衰急转”。为应对这些新变化,中国正在升级其自身发展逻辑,希冀以此既让经济结构调整顺利、通畅,又找到新的高质量、精细化增长点。 2014年年底至2015年年初,本书作者针对上述话题,对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本书共五章,内容包括:从“一带一路”的历史传承与时代内涵、“一带一路”打造中国-东盟“钻石十年”、“一带一路”与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升级、“一带一路”和RCEP框架下中国与东盟合作的机制化、“一带一路”与东盟经济共同体的深度链接。
本书重点分析亚洲区域合作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探讨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构建亚洲区域合作新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能路径。本文认为,互联互通概念包含亚洲一体化的各项元素,从构建亚洲新型区域合作模式高度推动互联互通建设、搭建具有亚洲特色的一体化平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实现亚洲一体化和共同繁荣,既是“一带一路”建设应该追求的目
本书对国际发展援助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研究,包括国际发展援助的历史和发展趋势、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的不同理念、时代意义及背景、发展援助的质量和评估等角度,特别是重点阐述了中国发展援助的实践与成效,包括卫生、教育等领域,非洲、东盟等区域,特别关注减贫问题和包容性发展,并与后千年发展议程的国际动态相联系。
本书分为中国的和平崛起与“一带一路”再平衡;“一带一路”的基本定位;“一带一路”的内涵与特征;建设“一带一路”需要优先处理的关系四章,主要包括: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具有世界意义、外部世界对中国和平崛起的认知和反应等。
本书从企业异质性入手,基于资源空间配置效率的视角,在深入研究市场交易环境和企业效率异质性内在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异质性企业驱动区域生产率动态演化及区域经济差异形成的理论与方法框架,构建了企业效率异质性资源配置动力机制模型,结合中国转型期的现实提出理论假说并进行实证检验等。
《安倍政府经济政策研究》结合20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经济政策的轨迹,借鉴国内外专家学者在细化领域的论证和预测分析,力图从横向和纵向两个侧面向读者展现安倍经济政策的全貌、特征、走势,让读者能够充分了解日本经济的基本状况。
《欧债危机背景下的德国及欧盟》是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分会第15届年会的会议论文集,也是对中国德国研究会成立30周年的献礼。书中汇集了中国德国问题研究学者的优秀论文,涉及当代德国的内政、外交、经济、社会等方面,这些学术成果对加深中国对德国全面的了解和理解,推动中德两国的学术交流有重要的贡献。
要真正理解人与人的互动,信任是最基本的元素之一。但信任到底是什么?它是一种预期还是实际发生的行为?在当前社会问题高发的背景下,是不是这个社会已没有值得我们信任的人群或制度,如果有,他们又是谁?随着“熟人社会”转向“陌生人社会”,嵌入在人们社交圈內的各种资源(社会资本)呈现何种变化,它们会如何影响人们对陌生人的信任度?并
大国的地区战略是由战略目标或方向与维持和推进战略目标的手段共同构成的。本书首先将对中美两国丝绸之路提出的进程加以描述,其次将基于现有的研究基础和官方发布的信息,对中美两国丝绸之路倡议的战略目标或方向、实施路径进行比较,以此明确大国的地区战略走向,再次将重点对美国丝绸之路倡议对中国的战略影响进行分析,最后将为中国“一带一
本书详细解析了我国收入分配格局的现状,并对我国当前颇受关注的劳动力市场政策进行了分析,进而为我国改善收入分配格局、缩小收入差距提出了政策建议。本书的**特色是采用了实证分析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既有翔实的数据分析,又构建了理论模型。本书的实证结果表明,尽管我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快速发展,但经济发展的成果并没有均等
本书系统反映了2013年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参与决策、服务大局的基本情况,选辑了2013年的部分有重大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研究咨询成果汇编成册。书中分为“形势分析展望”“推动科学发展”“创新社会管理”“建设文化强省”“加强党的建设”五篇,基本上反映了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在2013年参与对河南省重大现实问题进行研究、发挥咨政建言
本书为全面分析各区域产业转移的进展情况,总结成效,发现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产业转移的指导、支持和服务,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司组织编写了《中国产业转移年度报告(2015)》按时间顺序记录了2014年以来国家、地方、园区、企业产业转移重要事件,并对产业转移具
本书是“基地报告”系列丛书之一,围绕自由贸易区相关问题从六个方面对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包括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贸易便利化评估及提升路径,放开投资准入与服务业开放,金融改革与离岸金融中心建设,人民币离岸中心发展策略探讨,法律保障体系建设研究,管理模式与政策体系研究,书中借鉴全球主要自由
本书是“基地报告”系列丛书之一,由4篇报告构成,《类金融新业态: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研究》回顾了融资性担保业曲折坎坷的成长之路;《“十三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十三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国际借鉴与上海实践》探讨了建立基于权责发生制的包含政府资
近年来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有两个支柱,一是使用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货币,二是以香港为代表的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超出了此前的预期,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后果也备受争议。本书即是厘清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基本事实,理解人民币在岸和离岸市场之间的互动关系,借鉴其他货币离岸市场发展的经验,从而可以对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本书是“基地报告”系列丛书之一,是上海市委托的转型升级课题的研究成果。作者重新梳理了世界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经验,讨论了从经济增长加速到减速的核心原因,发现成熟经济体持续、均衡增长的长期驱动因素就是持续地效率改进,它推动着技术创新和经济结构的调整。
本书是“基地报告”系列丛书之一,作者走访了金融、科技创新企业、开发区、医院、互联网培训、德国商会等十家机构调查,给出了上海发展趋势的政策性评估,包括上海转向参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城市发展的道路,加速产业横向融合、提高知识配置力、加快制度矩阵创新、培育城市聚集-创新潜力,进行产业结构转型,提高服务业的效率和生产系统升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