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系统梳理民国时期捐资兴学的历史渊源、时代背景、制度演变、实施过程,深入探讨其历史成效与缺陷,力求为当今我国相关政策的制定、办学体制改革的深化、教育经费的保障等方面提供历史借鉴,以利于更充分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事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本书从教育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入手,探讨了教育指标的理论架构及发展脉络,阐明了政策基础及国际经验,对教育指标体系构建、实例研究以及应用设计进行了重点论述。
“民生导向”的教育公平政策下,当大多数农民工子女能够在城市公办学校接受基础教育,拍手叫好之余,我们还需要探究基础教育的“同城待遇”能否有效促进农民工子女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本书作者以义教、课题合作、随便跟读等形式与农民工子女群体进行长期接触,并在A市一所指定招收农民工子女公办学校进行为期一年的实地调查。详实的调查资料结
在过去相当长时间内,我国教育事业主要由政府、学校和精英主导,普通公民缺乏参与教育决策的渠道和机会。随着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公民社会的渐趋形成,公民参与教育改革的热情持续增加,社会舆论对教育发展的影响正在加大。社会舆论可以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正能量”,为教育改革提供智力支持,指引教育发展的方向;同时,社会舆论也具有情绪
本书梳理了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演变历程,全面展现黑龙江、广东、安徽、湖北、湖南、青海、云南等7省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实施情况,从机制层面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进行深度分析,提出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对策建议等。
《闽都教育史》充分利用福州丰富的地方文献,利用史学方法对解放以前福州地区教育发展的历程与特色进行概括总结,重点突出福州传统教育从落后至发达的历程、鸦片战争以来教育近代化的过程、教育与闽学的传播、书院文化、船政教育、教会教育、留学教育以及福州人才的流动与贡献等方面的内容。由此展现福州地区教育的深厚历史积淀,进一步弘扬闽都
国际大都市的研究是我国比较教育学界的一个新领域。这套书由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比较教育领域wei一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统一遴选作者并组织写作。 《纽约教育发展研究》以纽约这一国际大都市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纽约的教育发展情况,可以说是我国首次系统地研究某一城市教育的开始。全书采用文献法、
本书旨在突出教育改革的中国模式、教育发展的中国道路和教育振兴的中国行动。具体来说,本书对教育体制改革、农村和城市教育综合改革、企业教育综合改革等宏观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民族教育、师范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改革进行了分类研究;对缩小我国教育的地区差距、性别差距、民族差距等问题进行了探
《教育、劳动市场表现与教育政策》根据在全国19个省份进行的17978位受访者的问卷调查,采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提出教育对劳动市场表现的间接边际影响概念,研究教育与受教育者在劳动市场表现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教育投资回报机制、教育投资的均衡做出独特的分析,提出改善中国教育的政策隐含。
本书内容包括: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际比较研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变迁与制度创新;城乡教育布局调整研究;经费资源的科学配置与有效使用;师资配置与有效使用;基本条件资源的科学配置与有效运用等。
本书从地理空间视角出发建立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均衡性测评指标体系,包括呈递进关系的基于资源配置的区域空间均衡指标和基于生源与学校分布的区位空间均衡指标两大系统。前者评价学校间基本的外在的发展条件的均衡,包括教育质量指示性指标、资源配置引导性指标、教育经费保障性指标,运用基尼系数、变异系数、锡尔系数等指标限值,建立不同地区、
中国农村义务教育在30年的时间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供给机制的数次改革密不可分。然而,当前农村义务教育供给依然面临充足、公平、效率及质量等问题,这需要对“农村义务教育供给机制及政策”进行系统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探寻农村义务教育供给及发展之道。 《河海大学社科青年文库:从“村落中的国家”到“
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指以县为行政区划的范围内城乡间、校际间义务教育的大致均等。县域均衡是最低层次的均衡,也是目前最有条件、最有可能实现的均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要"率先在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鉴于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作用,本研究运用权威的监测
《两岸教育政策评论》是以两岸教育政策研究中心(广州大学屏东大学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举办的两岸教育政策研讨会为基础,刊登两岸教育政策问题研究成果的连续性学术集刊。本书所选的28篇文章分别列入两岸教育比较、台湾教育研究和大陆教育研究三个研究专题。作者既有大陆和台湾长期从事教育政策研究的资深学者,又有两岸年轻学术生力军。
本书对广西公办幼儿、高中、特殊教育学校生均成本进行了深入地调查研究,在获取广西各地市公办幼儿、高中、特殊教育学校生均成本数据的基础上,在建立了幼儿、高中、特殊教育学校生均成本的模型,通过回归模型、灰色预测模型、组合预测模型预测教育成本未来几年的变化情况,为幼儿、高中、特殊教育经费的合理投入与正确使用,对节约资金、高效办
在中国,教育是一项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社会问题和生活现象。本书作者顾明远先生结合长期的教育研究和实践经验,从中国教育的诸基本层面出发,结合近五年中国教育发展的成就,向读者介绍了中国教育与个人成长、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关系。对近期高考改革、大中学校衔接、教师资格认定等等突出的教育变革与引发的问题也一一进行了探讨。
教育政策的价值基础研究是近几年教育学研究的重点领域和发展趋势。本书以政治哲学的视角,运用价值分析的教育政策分析路径,试图建构符合教育政策活动特征和规律的合理的价值基础体系,进而揭示教育政策价值基础的内在逻辑和本质机制。为此,该书的主体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教育政策、价值与政治哲学;第二部分:教育公平与教育正义
本书是系统研究中国创新创业教育史的第一本专著。书中立足当前中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现实状况,溯源至20世纪初期的创造教育思想,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与创造教育的接榫,浚清了本土源流。对中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历史由来、本土创造、六年研究、九所试点、创新实验区、发展现状、趋势展望等进行了全面梳理和系统分析,探寻一般规律和普遍经验,进
《清末民初的山西教育从传统到现代》是关于清末民初山西教育(1840-1917)的一部专著。作为一个相对封闭落后的内陆省份,山西的教育现代化是沿海先进省份的对立的“镜像”,由之,山西的教育现代化过程曲折且多面:它不仅仅受“欧风美雨”之哺育,还有它自身为适应现代化所做的“调适”。西北边疆史地的讲求,五台徐氏心学的讲求,杨深
本书对中华教育改进社开展新学制历史教育改革的缘起、改进社内部机构历史教学委员会的构成以及四届年会的历史教育改革议案、改进社与新学制历史课程的设计、改进社与新学制历史课程标准纲要的起草、改进社与新学制历史教科书的编纂、改革社的新学制历史教育改革活动的成效与影响等若干重要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