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一书作为儒家经典,可谓博大精深,但其语言之简练也给理解孔子的本义带来困难。诚如陈寅恪先生在为该书所作序言里所说:夫圣人之言必有为而发,若不取事实以证之,则成无的之矢。以为此法殆与宋贤治史之方法暗合,为治《论语》者从来之所未有,可为治经者辟一新途径。
《孟学研究:探《孟子》》是作者的孟学文集,内容涉及《孟子》研究,明清孟学研究。辨析孟子人性论,指出其内在矛盾。宏观俯视明清孟学,展示成就,指出不足。考察戴震孟学四书所反映的戴震人性论、理欲观的嬗变历程。倾力挖掘焦循《孟子正义》的学术成就、孟学地位及影响,并指出其疏失。辨析《孟子》,推举圣典;考辨孟学,弘扬圣学。
儒教义理以民本本位立场、性善信念前提、天君民合基本架构、礼法纲常核心内容、明德亲民价值取向、天人合一思维模式、人文君子担当主体、夏以化夷历史脉动、内化外学时中创新为基本要素,而这些要素无不具备宽广厚实、至善至美的经典文本学理依据,儒教十三经(亦即广义的四书五经)实际担当了塑造中华民族基本性格的*精神宪法。为方便当代国人
本集刊为山东社科院主办的连续性集刊,每年两期,已经出版5期,此为总第6期,共约30万字。本集刊收录论文19篇,分为儒家思想、儒学讲坛?珞珈山空中杏坛、国际儒学比较、儒学史、儒学史?荀学史专题、国际儒学动态、儒者访谈录等七个专题,组织了韩国等海内外学者关于儒学研究方面的文章,论题涉及先秦儒家、宋明理学、新儒家,反映了国际
《中庸》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论著,“四书”之一。书中主要通过孔子的答辩来劝导人们实行自我教育,培养自我修养、自我反省、自我完善、自我监督的理想人格,最终形成至仁、至善、至诚、至道、至德、至圣的品德,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本书的篇首部分列出本书中的名言名句和译文,然后用与名言名句内涵想通的历史典故或故事来对其进行通俗易懂的
《孟子》是记录孟轲言行的一部著作,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共同编撰而成。《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言辞尖锐,气势磅礴,其中的诸多思想闪耀着时代的光辉,蕴含着历史的真知灼见,在我国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着深远的影响。本书的篇首部分列出本书中的名言名句和译文,然后用与名言名句内涵想通的历史典故
《庄子》又名《南华经》,约成书于先秦时期,是战国早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反映了庄子的哲学思想与人生观,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等诸多方面,是战国时期道家经典著作。本书属于漫画版《庄子》,对《庄子》中的千古名句进行直译的同时,用轻松有趣的漫画故事阐述名句背后的哲理思想,是青少年了解和阅读国学经
《墨子》是阐述墨家思想的著作,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后学所记录、整理、编纂而成。《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记载墨子的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为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反映了后期墨家思想。
《老子》又称《道德经》《五千言》,相传为春秋时期老子所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家的开山之作,也是中国历史上手部完整的哲学著作。《老子》共81章,多为韵文,分为“道经”与“德经”两大部分。前37章为上篇,以“道”开头,称为“道经”,“道”是全书的核心,讲述的是宇宙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奥妙;后44章为下篇,以
本书放眼清代学术版图,在经学与地域学派的互动关联中,从《论语》诠释文本细读出发,注重地域学派形成发展及相互影响变异的比较观照,深入辨析不同地域学派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深度审视清代《论语》诠释的种种形态和复杂问题,清晰勾勒清代吴派、皖派、扬州学派、州学派、浙东学派、岭南学派、湖湘学派《论语》诠释的鲜明个性和治经风格。本书呈
本书采用诸如知识语境、道德形而上学和审美形而上学这样比较边缘的概念,而并未沿着通常的知识论、伦理学和美学的“方便法门”来阐释道家的形而上学。作者依据“形而上者谓之道”的古训把道家的“道论”,具体说就是关于“无”的核心理论,归纳为“形而上学”,进而从物理学入手探讨形而上学的原因。
《道德经》又名《老子》,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道经》讲述了宇宙的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下篇《德经》说的是处世方略,道出了人事的进退之术《道德经全鉴(典藏诵读版)》以老子的《道德经》为原本,对原文进行注释、解析和翻译,每一章都有大量历史案例作为对原文思想的注解,做到了既有学术性,又有普及性,使读者更广泛。书中以二
本书是对《庄子》内七篇的哲学解读。使用现象学的一些观点对庄子思想加以重构,使之获得现代化,纳入当代学术的语境中,为建构中国现代哲学与美学提供本土的资源。主要取向是,促使庄子思想中的身体哲学之因素,从潜在状态过渡到显在状态,改变对庄子的传统认识和固定认识(“心学”)。因此,本书是庄子诠释的身学范式的一种开拓。按照本书的观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传统文化之“经学”中“立天下之大本”的学问,对中华文明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它虽然是《四书》中篇幅较小的一部,但却是其中富意蕴、具理论和见气象的著作,能淋漓尽致地展现中国人的智慧和哲学洞见。《中庸全鉴(典藏诵读版)》以《中庸》中的至理名言作导言,从处世和人生经验的角度出
《读古人书》系列选取我国古代对历史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典籍,以选本的形式呈现每一种典籍所蕴含的思想智慧,采用原文注释译文解说的新颖结构,由北京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亲自执笔,使读者如同亲临北京大学中文系的经典读书课,真正无障碍读懂古人智慧。《读古人书之<韩非子>》出版后,广受好评。 《读古人书之<孟子>》是本系列第二本,全书
杨逢彬,男,1956年生,湖南长沙人,钟叔河先生说他是一个有理想家气质的做学问(tophilomathes)的人。师从北京大学中文系郭锡良教授,获博士学位。在武汉大学中文系从助教做到教授,现任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央财大CEMA教授。所著《殷墟甲骨刻辞词类研究》获王力语言学奖、广东省优秀图书奖。又有《论语新注新译》,郭
作者按照《公孙龙子》文本中所显示的逻辑学、哲学和语言哲学的思想线索,研读有关先秦典籍及古人今人的评说,对老庄孔墨从公孙龙的角度加以审视。在逻辑学领域,公孙龙的思想连同他所提供的众多例证,几乎可以撑起传统形式逻辑的主体架构,而且有其独特的论证方式、论辨方式和思维方式;在语言哲学方面,公孙龙以其丰富的资料和汉语的特点,为今
《国际孔孟学刊》由华侨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和中国孔子基金会主办,一年2辑,在我社连续出版。是关于海内外儒学研究及传播的国际性高端集刊。研究领域涉及儒学研究的各个方面,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和义理研究。主要栏目包括1.海外儒学研究;2.经学研究;3.四书学研究;4.子学研究;5.儒家思想新探索。与该学科领域其他期刊或集刊相比
《迈向生命的觉悟:走近庄子慰藉心灵》从浅处入手介绍庄子和《庄子》,便于人们对庄子及《庄子》建立直观的印象,引起人们对庄子的兴趣,解除庄学难治的畏难心理,同时增强人们研读《庄子》的信心。《迈向生命的觉悟:走近庄子慰藉心灵》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为庄子素描,以通俗的语言和人们易接受的讲故事的形式展开,使人们能够接近庄子,
本书汇集了作者多年来有关先秦诸子方面的研究成果。全书内容包括对先秦诸子人物生平的探讨,对诸子之书的学术观点和内容的探讨,以及从学术发展史的视角探讨先秦诸子研究中的热点问题,特别是依据近年新发现的地下出土文献对先秦诸子研究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新的学术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