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五个部分。绪论:图表+解读;第一部分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图表+解读;第二部分是资本的流通过程:图表+解读;第三部分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图表+解读。第四部分是《资本论》感悟与探析。前面几部分是用图示、表格和曲线的方式,对马克思《资本论》理论体系、逻辑结构、原理范畴及其精神实质进行概括、归纳、抽象和提炼,为读者快
陈先达教授年近九十,仍葆有童心,戏称自己为“85后”,保持着旺盛的学术生命力与高效的学术生产力,笔耕不辍。仅最近四年,他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等主流媒体上就发表理论文章20余篇。《一位“85后”的马克思主义观》即从上述文章中精选整版理论文章编撰而成。从中我们可以感悟到这位“85后”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坚定
这是一项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行深化研究的项目,采用历史-哲学-人文的传统方法,选取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传播、新闻、宣传、文化等方面论述的经典文献,进行历史考证性质的研究,还原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本来的写作背景,真实再现经典作家论述的原本意思,以及这些观点得以产生的思想渊源。我们现在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看到的马
在马克思恩格斯书信中,涉及历史唯物主义内容的,国内学者普遍认为有八封,本书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此前人们很少关注但又十分重要的恩格斯的两封书信,考察了这些书信产生的背景、写作原因、思想内容以及价值,着重突出恩格斯晚年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特殊贡献。与系统性著作相比较,这些书信尽管语言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思想和观点表达也缺乏严谨性,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为研究对象,立足政治哲学中的正义史语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展示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的理论缘起、学理分梳和总体图景,力求在当代政治哲学思潮的影响和反思批判下,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对马克思主义的正义理论做出阐释。在“超越”马克思部分,主要讨论经典马克思之后特别是20世纪70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的编译与传播,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要前提,又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途径。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到1978年改革开放时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殊阶段,也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传播史上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殊阶段。本书对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与传播的社
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伊始,就致力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和传播伟大事业。进步知识分子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编译马列经典著作,创造性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探讨关乎近代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规律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对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本书以1919—1949年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和传播为对象展
1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中的经典,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性著作。《《共产党宣言》精学导读》对《宣言》的写作背景、文本结构、基本原理及蕴含的科学精神作了详细阐释,并阐述了这部著作对人类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及其对当代世界和中国的意义。从中可以体会马克思主义经典的魅力,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
本书主要介绍广西大学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情况。上篇为理论与机制篇,论述了“青马工程”缘起和发展,并将理论与高校实际联系进行进一步探究。下篇为实践与品牌篇,主要介绍广西大学开展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品牌活动的基本做法、成效和基本经验,从中也积累了一系列可复制、易推广、能借鉴的实践成果。广西大学积极响应共
马克思恩格斯的刑事法律思想、列宁的刑事法律思想、中国传统刑法文化中的辩证法思想构成了毛泽东刑法哲学思想的基本理论渊源。毛泽东的刑法哲学思想有其发展与成熟的标志和轨迹。刑事法律是阶级压迫的工具是毛泽东刑事法律本体观的核心命题。正义与秩序是毛泽东刑法哲学思想的基本价值内容,两类矛盾的学说与刑事政策思想以及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人的彻底解放与全面自由发展为主线,依次分析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国家权力结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资本主义社会变革方式、生产方式与分配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等问题,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内在的强大真理力量和道义力量。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如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生态理论为指导,坚持理论和实践、现实与未来相结合的原则或方法,结合作者近三十年的成果积累,就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建构及其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全书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阈中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生成的客观依据、观念基础、实践支撑,建构人与自然生命
本书分上下两篇,共计9章,从《共产党宣言》的思想魅力和影响魅力两方面,通俗易懂地讲述了《共产党宣言》七篇序言的主要精神、文章结构、基本内容、原理精要、国际传播、对中国的影响以及当代价值等,是一本当代《共产党宣言》的普及读物。
本书对马克思历史理论基石之一的历史方法理论进行提炼、系统化。同时,基于新全球化这一历史时期的生成,基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与趋势,基于社会主义的世界历史使命,基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当代发展要求,通过研究将马克思的历史方法理论在历史理论中的地位予以提升。
本书以新时代为坐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成果为理论指导,植根于中国社会现实,关照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从理论与现实两个维度切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的热点、难点、痛点,提出一些新的观点,对拓展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研究大有裨益,为学界同仁对对相关问题提供参照。
书稿分为四个部分: *部分主要论述列宁与葛兰西意识形态思想的原生基础。在考察意识形态概念源起的基础上,首先梳理列宁与葛兰西意识形态思想的共同基础,之后,对二者意识形态思想不同的理论传承和现实基础进行了阐述,意在从宏观层面上指出列宁与葛兰西意识形态思想异同的根本依据理论与现实基础的异同。 第二部分具体展开列宁与葛兰西意识
国际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上的进一步展开和深度发展。面对复杂的国际经济关系、加剧的国际不平等交换,以及不稳定的国际金融体系等现实问题,有必要加强国际价值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研究。本书在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假定条件下,运用数理方法,分别推导了*含义世界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局部均衡国际价值量表达式和两种含
本书以整体论视角出发,通过对马克思成熟时期的重要经济学著作和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58年经济学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分册》以及《资本论》三卷进行梳理和解读,以探究贯穿于其中的马克思货币学说的内在逻辑和本质内涵。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马克思已经揭示出货币-资本-虚拟资本的运动逻辑,在马克思看来,必须将货币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历史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以21世纪的时代视野,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住房思想及实践发展;探讨了住房双重属性的内涵及其矛盾关系,剖析了住房属性、社会制度、住房政策三者的内在关系,揭示了社会主义条件下住房的本质属性;梳理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住房制度的实践发展,深入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进入一个学术繁荣时代,涌现出大量优秀成果,为了适应当代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扭转没有专门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专业刊物的缺憾,特创办《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本刊通过刊发对马克思主义文化深入研究理论的成果,促进当代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探讨,推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当代中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