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要持续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中国"三农"工作的两大重要战略部署。在中央和四川省委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达川区委、区人民政府和扶贫开发局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做了大量工作,现阶段已取得重大成果。本书以"四川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达川区脱
顺应发展大势,把握战略机遇,加快发展新经济产业需要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和脚踏实地的创新实践。本报告凝聚了中央部委相关负责同志对发展新经济政策的深入解读,两院院士等著名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新经济产业头部企业家的真知灼见;反映了国内主要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丰富实践;摘编了党中央、国务院及国家部委近年新出
《公共服务供给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研究:机会平等视角》在系统阐述公共服务供给影响人力资本水平,进而影响收入机会平等性的理论基础上,运用中国宏观数据测度公共服务供给与人力资本供给水平,进而运用微观调研数据实证分析公共服务供给(主要以教育与医疗、低保为例)对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对收入机会平等性的影响,由此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本书围绕我国“十四五”时期的新要素发展和新环境变化,在总结生产力布局理论演化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国家生产力布局和国家战略协同演进实践的经验与教训,深入分析我国生产力布局的发展事实与现状,梳理规律性认识,在充分考虑其对生产力布局影响的前提下,探索生产力布局的理论解释框架。最终依据布局规律性认识与未来发展需求的匹配性分析,探
《全球价值链重构与产业升级:理论、测度及中国对策》基于经济理论和系统科学思想,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对全球价值链重构和产业升级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定性梳理全球价值链与中国产业链演变的基础上,定量测度了国际产业布局重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产业升级是应对全球价值链重构的重要出路,因此,《全球价值链重构与产业升级:
本书基于投入产出理论、系统理论及空间经济理论,构建了绿色创新投入产出转化的理论框架,以此分析绿色创新投入、产出与效率的耦合协同机理,进而对绿色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空间收敛机制进行了解析。在此基础上,使用我国30个省区市2001-2019年的面板数据,借助SFA与DEA模型对省际绿色创新效率进行多维测度和比较,同时运用
在本书中,作者讲述了在第五消费时代即将到来之际,人们的消费模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提出了社会将更加孤独和分裂,并指出了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 这些研究不仅针对日本,对我们探索中国社会的发展都有很强的启发意义。作者在书中指出,少子化、人口老龄化让日本步入了孤独社会,而疫情更加速了这一进程。作者曾在《第四消费时代》中提出第四消
本书是基于山东省第三次国土调査数据进行详细分析研究的成果,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笫一章,概述了研究背景与意义、山东省的基本情况以及山东省第三次国土调査的特点;笫二部分为第二~十章,在对全省土地资源利用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耕地、生态用地、建设用地等为出发点,深入研究用地与粮食安全、城镇化、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发现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重大项目(2018)“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与守边固边治边稳藏调研——以林芝市为例”的最终成果。本书选择西藏林芝市及该市的4个边境县米林县、察隅县、朗县、墨脱县为案例点,围绕林芝市及该市的4个边境县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文化发展、民生和社会治理、生态保护等五个方面展开调研,探讨西藏政治、经济、社会、
全书共包括10篇文章。本书重点围绕深圳经济特区、深圳都市圈、粤港澳大湾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等探讨深港融合与区域经济韧性的关系、深圳经济特区的异质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深圳经济特区的实践、深圳都市圈产业协作发展的城际差异和比较优势、新形势下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的发展路径等。同时,部分文章放眼更大范围,将化解
本书分别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研究人力资本的代际传递(包括直接传导和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理论研究部分刻画了人力资本的积累和代际传递对长期收入增长的微观作用路径,并通过多种参数条件下的仿真数值模拟为相关政策方案提供参考。实证研究部分使用计量经济学模型,结合我国的省级宏观面板数据及微观入户调查数据,分别考察以健康和教
本图集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在获取宏观、动态的亚非欧65个国家和地区自然地理背景、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演变以及自然灾害等多源数据基础上,开展了多层次、多领域的脆弱性系统评价。本图集全面展示了亚非欧65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演变、资源供给与保障、人类发展的脆弱性状况以及灾害危险性特点。
本书基于世界投入产出框架构建了全球产业转移价值量测度模型。这一模型能够克服现有的主流产业转移测度指标的局限性,提供更系统、全面的国际产业转移规模测度结果,从而更清晰地刻画全球产业布局的演变趋势。围绕这一模型及测算结果,本书对国际产业转移的演变历程和中国典型制造业参与国际产业转移的路径演变开展了一系列实证研究,期望能够对
本书通过对国内外乡村振兴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包括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内涵和逻辑、战略规划与实施协同发展理论、政府引导性资源和市场诱导性资源协同效应理论、马克思城乡融合理论、舒尔茨农业经济理论、诺斯制度变迁理论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历代领导人对“三农”思想的论述等的研究,对云南省目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现
1907年,山西境内第一条铁路——正太铁路通车运营,此后三十年间,平绥铁路通行,同蒲铁路基本建成,以铁路为主,公路、驿路及水路为辅的近代交通体系逐渐形成,并取代传统交通体系成为山西与外界经贸往来的主要通道,山西这一内陆省份借此冲破封闭地理环境的桎梏与东部沿海港口联系起来,成为华北市场乃至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变化
本书主要内容由上、下两篇构成。上篇在阐述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相关理论基础以及国外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之上,主要从国家、区域、省域和城市四个维度构建了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多维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多种评价方法,建立了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多维评价模型。下篇对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多维评价的可视化平台实现过程进行了描述,
小成靠勤奋,大成靠周期。在变化的周期中取得成就,需要的是观念的更新、方法的变革以及对未来的信心。全书共三篇:宏观篇:如何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从宏观角度,基于经济、金融视角讨论周期观;中观篇:如何把握产业机会,从中观角度,探讨全球重点行业的发展周期及机会;微观篇:企业与个人如何抗周期成长,从微观角度,结合鲜活案例,讲述企
《中国经济学》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主办的经济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以研究中国改革发展稳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挖掘中国规律性经济现象,发表具有原创性的经济学论文,讲好中国原创性的经济学故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智力支持。《中国经济学》
实施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之一,2020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要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伟大历史节点,如何实现成渝城市群区域协调、品质提升,强化成渝城市群的战略地位,事关高质量发展全局,对“19+2”的城市群战略纵深推进具有示范借鉴意义。
当今世界区域主义新趋势的内容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新的区域主义是一种真正的世界性现象,它正在世界上更多的地区发生,超越以往任何时段。本书在全篇的设计上,以第一编的理论梳理和第二编的实例分析为基础,借鉴东盟区域合作的开放性原则与“一带一路”区域合作的互利共赢模式等成功经验,并根据欧盟当前的内外困境这一教训,分析新形势下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