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从文化主义角度重新阐释人类交际现象(communication,包括传播、话语、修辞),提出文化话语研究、当代中国话语研究两个相联的范式,主张探究不同文化话语体系间的差异关系和权力关系。以此为指针,作者对人权、贸易、城建、国防、科技话语分章进行了实证分析。2010年首次出版,入选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
经常挂在嘴边的字,竟然都读错了?写了千万遍的字,竟是李逵遇李鬼?你理解的汉字,真的是它的本意吗?汉字学习是一个注重积累的过程,在孩子的记忆黄金期纠正错字,从小将汉字读对、写对、用对,将使他受益一生。本书作者不错老师程玉合,通过诙谐幽默的语言,为你讲述生活中常见、中小学常考的易错字,从字音、字形、字义三方面,纠正常见汉字
《中国语言学研究》刊载海内外优秀学者对中国版图上曾经使用和正在使用的语言文字以及中国语言文字在海外使用状况的原创性、高质量研究鸿文。本书是第一辑,设语言史研究、语言学史研究、汉语史研究、字典辞书研究、方言与共同语研究、民族语言文字研究、语言传播与应用研究七个栏目,共收入18篇文章。
《文章作法》本是夏丏尊的讲义稿,前五章是他于1919年在长沙第一师范时所编,第六章是他于1922年在白马湖春晖中学时所编。1925年,刘薰宇在立达学园改教语文,把讲义稿拿去教了一年,也修改了一年。1926年,以两人合著的名义在开明书店出版了本书。本书共六章,涉及文章性质、文章与文学的区别、文章分类、各体文章的写作特点等
《汉语语言学》是由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办的语言学研究集刊,主要发表汉语本体研究的学术成果,也发表语言学及语言学交叉学科基础性、前沿性、应用性的学术研究成果。本书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充分利用大湾区专业联盟的优势,立足于汉语,在加强汉语本体研究的同时,推动语言学及语言学交叉学科基础性、前沿性、应用性的学术研究。本书为第2
千字文学记
本书是将传统纸质教材与数字化教学资源融为一体的新形态教材,重点讲解事务文书、日常文书、党政机关公文和科技文书中常用文种的结构、特点、写作技能与行文规范等。作者希望在提升读者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同时,培养读者的写作素养、大局意识、规范意识和思辨意识。 为了便于读者学习,本书除了提供PPT课件、案例分析、教学大纲等电子资源,还
本书全面阐述了科技论文与专利文件的写作,旨在帮助在校师生和科研工作者熟悉并掌握从科技文献检索、学术成果发表到知识产权保护的全流程操作。本书以材料学科论文的写作为例,介绍了中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的全过程,包括期刊论文的写作技巧、SCI论文的写作技巧和常见问题、论文的投稿与发表,以及毕业论文和会议论文的写作方法、技巧和规范等;
为了反映汉语国际教育研究成果、推动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发展,本学报从多个角度汇集各国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在汉语国际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包含汉语国际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研究、面向汉语国际教育的汉语研究、汉外对比与跨语言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孔子学院研究、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研究等不同方向,希望能促进全球汉语
本书借鉴教师学习理论,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全面深入考察一门对外汉语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历史及教学过程,关注教师教育者与职前汉语教师两类主体,探讨教学理念及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对职前汉语教师学习的促进作用。
《北斗语言学刊》由陕西师范大学语言科学研究所主办,以“坚实、会通、创新”为办刊方针,提倡以共时的语言调查和描写为基础对语言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以历史文献考证法与历史比较法相结合研究语言的历史。本书是第八辑,分为“近代音韵研究”、“文字学研究”、“汉语方言研究”、“汉语词汇、语法研究”“札记”“史林”六个部分。
本书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学术集刊,每年2辑,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比较文学、民俗学等。本书已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17-2018)来源期刊。书中主要刊发海内外具有原创性的文学研究论著,旨在交流学术信息,展示学术精品,维护学术规范,推动学术健康发展。
本书立足于王筠“古今字”注释条目的大范围整理,认为“古今字”和“分别文”“累增字”分属于不同的理论层面,它们在王筠的著作中并存并用,各司其职。王筠的“古今字”观念与汉儒一脉相承,他无意改变这个概念的训诂学内涵。把“古今字”理解成“造字相承”问题,实际滥觞于徐灏《说文解字注笺》对段玉裁“古今字”以及王筠“分别文”“累增字
顺应全球化、国际化、智能化等教育发展潮流,汉语国际教育秉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理念,呈现出全新的发展目标和文化追求。本书从教育国际化视角出发,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基于对汉字特征和中华文化内涵的深刻阐述,系统回顾和总结了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历程、发展成就,集中探讨了汉语国际教育学科专业发展、人才培
本书是作者关于中国古今译学理论的专题文集,共分《古代译学史论》《中国现代译学争鸣论》《翻译文学史与翻译思想史论》共三栏。各组各篇文章相对独立,而又有内在逻辑关联。围绕古代译学史上的重要问题,辨名析理、探赜索幽。提炼出佛典汉译中的基本概念范畴,并尝试予以体系建构;对现代翻译理论中的若干重大理论问题、重要理论论争予以梳理和
本书以宋元两代带有官话方言色彩的白话语料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词形、词义、常用词、特用方言词等角度全面考察中原官话与南、北官话相似程度的差异,以此界定中原官话的地域归属,并进一步比较南北官话方言文献用词的异同,揭示造成南北用词差异的原因,为构建科学的汉语词汇史和方言史提供近代时期的资料。
本书是一本关于古文字研究的专著。众所周知,大学古文字是构架在考古学、历史学、汉语学、文献学、文字学诸学科之间的一门新兴学科,其学术特点是充分利用考古发掘的早期各门类古文字资料,结合传统的文字、音韵、训诂及文献典籍知识,通过科学的文字释读,以深入了解中国文字源流及华夏民族文化的渊源。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甲骨文的发现和历史
《国际中文教师证书》考试是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主办的一项标准化考试。考试通过对汉语教学基础、汉语教学方法、教学组织与课堂管理、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等五个标准能力的考查,评价考生是否具备国际中文教师能力。 本书是为考试编写的应试辅导用书,全书包括三套高仿真预测试卷、参考答案及解析。其主要特点是
古代中国有没有术语?近代汉语术语是如何形成的?古今汉语术语理论逻辑是否一致?汉语术语学的定位与体系如何?本书基于术语的二维属性论和汉语的名辩逻辑传统,通过梳理古今汉语术语的创制史、融会中西术语理论发展史,提出了中国的术语学研究应该坚持“汉语纲领”,发挥汉语意合的潜力和张力,在世界科技话语权竞争中发挥独特作用。
《汉语语言学》是由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办的语言学研究集刊,主要发表汉语本体研究的学术成果,也发表语言学及语言学交叉学科基础性、前沿性、应用性的学术研究成果。本书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充分利用大湾区专业联盟的优势,立足于汉语,在加强汉语本体研究的同时,推动语言学及语言学交叉学科基础性、前沿性、应用性的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