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借鉴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宗教学、心理学、民族学等领域的相关成果及研究方法,对高句丽传说进行多角度解读,并透过传说挖掘其背后存在的历史事实及当时人的一些生活习俗与观念信仰,发现找寻更多的传说内容。对高句丽传说的整理、研究,可以很好地补充高句丽史料的缺乏,这对于了解东北亚地区古代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促进东北地区民族团
本书收录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新月集》的诗,包括《家》《海边》《起源》《婴儿之道》《窃睡者》《孩童的世界》《时间和原因》《玩具》《云与浪》《仙境》《雨天》等。
明清时期,中国与朝鲜王朝保持着典型的宗藩关系。作为藩邦外交的直接参与者,两国使臣的纪行作品构成了中朝文化交流的主体。特别是朝鲜使臣创作的大量《燕行录》,以诗歌、日记、杂录、状启等形式记载使行途中的见闻随感,从自然景观、人文古迹、民俗风貌、思想文化等方面翔实描绘明清中国社会图景,堪称古代域外汉文学的经典文本。本书时间范围
本书所称的越华文学,指的是越南的华人用华文写作的新文学作品。越华文学的发展史就是越南华人与异族文化之间冲突与融合的历史,它的价值就在于其独立的主体性和多元文化的内涵。作者以跨文化的视角,系统梳理了生活在越南的华人所创作的华语文学的发展脉络,包括诗歌、小说、散文等,同时对这一作家群体丰富多彩的心路历程进行了分析。时间跨度
本书作者为在中国生活多年的日本年青学者,她以独特的视角主要围绕着传播生态学中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探讨在信息生产与传播的过程中,村上春树的小说包括的四个方面,生产(内容)、传播、消费与影响。全书厘清了村上春树小说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阶段特征,描述了村上春树小说中的主要题材,分析村上春树小说在中国传播的经济、文化等语境。村上
本书是国内外一部中国题材日本文学史著作,对一千多年来以中国为舞台背景或以中国人为主人公的日本文学做了较为系统全面的评述研究,将纵向的历史演进与横向的作家作品论结合起来,呈现出不同历史时期日本文学中的中国及中国人形象,反映了历代日本人中国观的演化与变迁,分析了中国题材在日本文学中的地位作用与功能,指出了中国题材在日本文学
中国的日本文学研究已有一百多年学术传统,大体上经历了由浅入深、由文学评论到文学研究、由非专业化到专业化、由追求功用实用价值到追求非实用的纯学术价值乃至审美价值的发展演变历程,作为我国外国文学研究史乃至整个学术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历史阶段,对我国的社会文化、审美文化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中国日本文学研究史》作为
《大江健三郎小说诗学研究》尝试从文本细读入手,考察日本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大江健三郎几部长篇小说代表作在小说形式审美层面的诗学实践,探讨大江的小说形式实验与小说主题建构、伦理诉求的关联,并结合大江的文学理论著作、文艺随笔、演讲、访谈等反映大江文艺思想的理论文献深入挖掘大江小说诗学所体现的浓厚的社会文化意蕴和强烈的现实关
日本平安朝是个才女辈出的时代,从十世纪中晚期开始,宫廷才女们用女性文字假名创作了丰富多彩的日记、随笔、物语作品,是日本国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对日本本土文学、文化的形成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这些女性并不是不能创作和歌,她们大多还是歌人,甚至有歌集传世。在朝鲜王朝时期,17世纪开始也有女性用当时被称为女性文字的朝鲜谚
相传很久以前,在中国和印度之间有个岛国叫做萨桑国,国王山鲁亚尔在位20年,治国有方,人民安居乐业。有一天,国王偶然发现王后和奴仆们嬉戏取乐,他勃然大怒,怀疑王后对他不忠,就把王后杀了。从此他讨厌妇女,并发誓要对所有女子进行报复。他决定每天娶一位女子,第二天杀掉再娶。整个京城充满恐怖气氛。……第二夜,山鲁佐德接着讲,又紧
本书区别于国内迄今为止有关《源氏物语》的译介研究。所谓译介研究实则包含两个维度:译介史研究与翻译验证研究。此前国内的研究大多偏重于译介史的研究,而本书的着力点在于翻译验证研究。所谓翻译验证,是指从译介学、文化学、接受美学等诸多方面,对《源氏物语》经典汉译文本—丰子恺译本、林文月译本、姚继中译本展开两方面的研究:一是译著
本书运用文化传播学、比较文学等文化、文学理论,依据西方文化与东亚现代文学关系的翔实史料,在世界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广阔视域下,论述西方文化的历史演变及特点,阐述西方文化在东亚各国的传播和影响,研究西方文化影响下东亚各国对西方文化认同心理的形成以及东亚各国现代文学观念的确立,分析西方文化、文学对东亚各国现代文学的形成和发展
本书以“比较文学发生学”为理论基础,以“记纪神话”为代表的日本古代神话,以《浦岛子传》为代表的日本古代传奇,以《竹取物语》《源氏物语》为代表的日本经典文学等,以及日本和歌的形成、五山汉文学、江户文学等为例,对从早期神话到江户时代各个时期的日本古代文学的传播与接受、日本古代文学发生的多元文化语境及日本文学本身进行了细致的
第一章阿拉伯诗歌的现代性进程\t第二章阿拉伯小说现代性进程中的埃及“六十年代辈”作家第三章当代巴勒斯坦文学:流散性、抵抗性与回溯性第四章当代阿拉伯女性写作:从私人空间迈向公共空间第五章当代阿拉伯跨文化写作:从边缘走向中心\t余论走向“世界文学”的阿拉伯当代文学参考文献总目后记本课题研究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以降的阿拉
本书将日本文学代表性流派和代表性作家作品纳入文学伦理学批评实践范围,立足于文学在本质上是关于伦理的艺术这一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基本主张,梳理和论述了日本从古至今各个时期的伦理环境、伦理教育、伦理意识和伦理内涵及其整体上与文学产生、文学阅读的关系,阐明了对日本文学进行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学术和学理上的可能性;并从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中日学界的夏目漱石汉诗研究,存在忽视文学审美性和跨文化研究缺失的问题与倾向。若要深刻把握夏目漱石汉诗的美学与文化学意义与价值,则需在跨文化研究的视野中,以审美性研究为基础,摒弃简单化的影响研究模式,辨析夏目漱石汉诗文学的变异性与复合性特质,从而理解其作为文学变异体的文化本相与事实。 基于上述认知与反思,本书内容分为两大
阿拉伯文学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重要体现;是东方文学及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阿拉伯古代文学同中国古代文学一样,群星璀璨,佳作如林,是世界文学史最光辉的篇章之一。近现代阿拉伯文学的发展历程与我国近现代文学发展相近,反映了阿拉伯社会的政治变化和社会现实变革。本书穿越一千多年梳理阿拉伯文学发展的历史,从最初的贾西里叶时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