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解决方案的“戏剧”与一般的戏剧不同,它指的是应用戏剧的底层逻辑,通过时间与空间的重构,搭建一个全新的场域。在这个场域中,不仅植入角色与情节,更重要的是,在其背后植入隐藏的学习逻辑和学习目标,应用语言、身体、情境、氛围等戏剧要素,利用戏剧练习的手段和方法,帮助参与者和观看者认识自己、学习知识、解决问题。本书以“用戏剧
有原理、有方法、有实例的中国本土戏剧教育读本,深入浅出、图文并茂。本书在空剧团六年戏剧教育探索和作者八年个人生命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归纳与总结,形成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戏剧艺术为形式和手段、以生命发展为目的的“戏剧式教学”,这是具有中国文化基因的戏剧教育。戏剧式教学是一种跨学科的终身学习形式,本书针对传统教育难点
本书采用神话—仪式学基本理论框架,综合运用音乐学、人类学、语言学、历史学等多学科方法,在综合分析古代丝绸之路的考古文献及传统习俗材料的基础上,沿着神话—偶仪—乐器—戏曲的路线讨论了戏曲文化观念的发生,依据脚色—叙事—曲牌—文本的线索讨论了戏曲诸因素的形成,因循唱(念)—腔—乐的思路讨论了戏曲形态的蜕变,多视角、多维度全
20世纪初一批俄罗斯象征主义作家针对本国戏剧发展方向提出了一种新的戏剧认知。相较于西欧象征主义思潮,俄罗斯象征主义倾向于戏剧应积极地介入和改造生活,主张在戏剧艺术里以象征主义美学尺度构建新世界,打破二者取其一的二元对立模式,融合可见的外在第一现实与可知的内在第二现实。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讨论俄罗斯象征主义戏剧的内涵,
本书是一本研究中国古代戏曲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学术书。本书尝试以中国古代戏曲中之“鬼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为切入点,对古代鬼戏之生成及其所反映的民间鬼神信仰、儒释道思想进行阐释与分析。本书认为,古代鬼戏创作受到民间鬼神信仰、儒家思想、佛教思想、道家思想的直接影响,通过形象生动的情节设置反映了古人之“乐生恶死”的基本信
本书稿从中国戏剧美学的逻辑发展、思想背景、思维方式,以及中西方戏剧美学的比较视野等维度入手,辟23个专章,分析了汤显祖、王骥德、金圣叹、李渔、王国维等人的戏剧美学思想及发展脉络,以及戏剧美学思想的变迁,并通过中西戏剧的比较,阐扬中国戏剧美学的深厚内蕴,为观照和审视中国戏剧美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理论框架,运用了一套富于新意
由亚洲戏剧教育研究中心主办、中国·中央戏剧学院承办的第五届世界戏剧教育大会于2022年5月10日至20日在线上召开。大会以“戏剧与科技的发展构建”为主题,收录了来自加盟院校的专家学者的11篇论文,分别从戏剧管理、戏剧教育、声音表演、舞台灯光、表演教学、戏曲、传统文化保护、戏剧与马戏、后戏剧等角度探讨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戏剧
戏曲是中国文化孕育出的文学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戏剧领域的唯一的和最重要的文化表征。其在文化上代表性,不亚于汉字、儒学和四大发明。可能也正因为如此,自从二十世纪以来,戏曲研究一直是中国文学研究领域的显学。大师辈出,著作汗牛充栋。纵观戏曲研究百年史,关于戏曲源流、作家作品、声腔音乐的研究成为主流,关于戏曲的跨学科研究
本书的作者是一位拥有十多年手作经验的道具师,她将自己接触过的所有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心得凝结成本书,希望能为读者解开一些困惑。此外,作者还提供了道具师的职业规划,供读者参考。道具制作是一个需要积累、反思和熟能生巧的过程,只要心中有一份执着和热爱,什么时候入门都不晚。 本书共3章,第1章讲解了29种主体材料、9种表面处理材料
旅游演艺作为文旅融合的典型成功实践,已成为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演艺与旅游的融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本书聚焦文化演艺融入旅游产业的作用机理、对目的地经济影响的评估等问题,对国内外旅游演艺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构建文化演艺融入旅游产业的宏观、中观、微观经济效应评估模型,通过丽江旅游演艺项目的一手数据和二手数据
无论是在京剧发展的历史上,还是在当下京剧所处的环境中,京剧与市场都有着天然的联系。京剧艺术在社会变迁中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与难以抗拒的魅力。本书以京剧艺术市场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现代的观点与市场的角度构建了研究京剧艺术市场的整个逻辑分析框架,以期对京剧艺术市场的繁荣与发展,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思
《非亚里士多德式戏剧学》是一部布莱希特戏剧理论译文选集,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写于1939~1956年,其最初采用的是柏拉图式对话体,分成四个夜晚,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又为四个夜晚的对话,增写了散文体的补遗,加写了一些散文体和诗歌体专题论文。所以前后文体、内容和措辞相差较大,层级结构比较复杂。第二部分是《戏剧小工具》,写于
本书借助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基本方法和视角,在国内外既有相关成果相对稀缺的语境下,开创性地运用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对荒诞派戏剧进行系统研究。其中着重关注和研究荒诞派戏剧的文学“语言游戏”中尚未被发掘或未能得到充分发掘的语言现象,有意地突破荒诞派戏剧的现有传统阐释路径,分析荒诞剧的“深层语法”形式所隐含的解构性、叛逆性的内
本书以折子戏为研究对象,从折子戏概念、历史、文本、表演四个维度展开研究,以折子戏历史发展为经,以折子戏文学特性与表演特性为纬,力图对折子戏做立体观照,如实还原折子戏演剧之全景。本书通过整理和分析大量折子戏选本与小说、日记、文人笔记等文献,勾勒出明清两代折子戏之面貌:兴起于明代正德年间;发展于嘉靖、隆庆年间;兴盛于万历年
本书是一本以全新的视角解读儿童舞台化妆,以最完美的舞台效果呈现为目标,用简单易懂的方法结合各种自制模版的实用化妆造型教程。内容分为基础篇、演出篇和礼仪篇三个部分。基础篇中详细介绍了儿童舞台演出中常使用到的各类产品和工具,具体分析了化妆和发型的基础技法。演出篇又分为戏剧表演、舞蹈表演和其他表演三部分,为大家呈现了一批经典
本书通过对中国话剧舞台上莎士比亚戏剧演出进行科学化、系统化的梳理,突破前人或话剧戏曲兼重或侧重于戏曲莎演的研究局限,专以话剧莎演为研究对象,秉承莎氏戏剧文本与话剧表演手法相结合、学术研究与舞台实践相结合的宗旨,弥补戏剧人士着重舞台而莎学专家讲究文本二者割裂之不足,以时间为主线从社会、历史、经济、文化层面对莎剧演出进行横
舞台小世界,世界大舞台。戏剧是人生的写照。戏剧以演员在舞台上扮演人物直接面对观众表演故事而区别于所有其他艺术样式,因此被称为“活的艺术”。即时性、现场性、互动性,使戏剧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欣赏戏剧,是一种高雅的娱乐,更是灵魂的对话,精神的旅行。本书注重对戏剧本体特征、悲剧与喜剧体裁、编剧艺术技巧等方面的探讨,兼具学术性
《一学就会的100个小魔术》(演示解说版),内容涵盖了100个老少皆宜的生活小魔术,包括钱币魔术、扑克魔术、道具魔术、手法魔术四个类别,每个类别中又分别包含若干个简便易学的小魔术。《一学就会的100个小魔术》(演示解说版),主要以插图形式介绍,辅以简单的文字叙述,配套的二维码内容是魔术表演和揭秘步骤的同步演示与解说。使
《“非遗”保护与湖南传统戏曲调查研究》作者以开放的学术视野,运用文献、文物、田野“三重证据法”来探究中国戏曲的发展。本书纳为三大部分:“湖南地方戏传承保护调研报告”收录的文章主要分析湖南地方戏传承、保护现状及其与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湖南地方戏历史与现状研究”探讨湖南地方剧种的历史、演出形态、文献史料及活动现状;“
中国昆曲是我国戏曲百花园中颇具文化品位的一个古老剧种,其在17、18世纪曾经风靡我国长达200余年,并对许多的地方性剧种都有滋养培育作用,使她当之无愧地成为了“百戏之祖”,在中国的文化史、戏曲史、文学史、演出史等领域享有崇高地位,同时昆曲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的重要一员,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