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学对于近八百年东亚社会有着笼罩性的影响。朱子学研究中,朱熹的书信——特别是朱熹与张栻的往来书信,尤为关键。朱张往来书信中,所涉及的“中和新旧说”,以及稍晚的“仁说”“心说”之辩,代表着理学内部的碰撞、融合与转型,也代表着朱熹思想真正走向结构性成熟;而其中所论时事出处,也体现了理学家共同体的政治考量与追求。数百年来,
本书2008年在我社初版,印数4000册,豆瓣评分8.7,近几年不断有读者问起,旧书在孔网被炒至二三百元一本。现纳入作者的作品集精装再版,作者进行了适当的增删,重写了一篇较长的后记。 在宋明理学的展开过程中,张载哲学所发挥的枢纽性作用,早已成为学术界的一般常识。长期以来,关于张载的研究和讨论一直是中国哲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书全面梳理理学官方化与宋季诗文嬗变的关系,讨论理学影响下的宋季诗学、宋季文学尤其是诗歌创作的变化,探究文学新质产生的内外在原因,分析宋季文学大家缺席、中小作家腾喧齐鸣语境下文化下移、文学重心转移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展现出了一幅理学审美化和宋季文学义理化的新图卷,并针对理学对晚宋文选嬗变所起的作用展开探索研究,对宋季文人
本书剖析了集宋代理学之大成的朱熹的学思内涵,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刘述先先生关于宋明儒学研究的成就及其学术思想观点。全书正文分为“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朱子哲学思想的完成”“朱子的历史地位及其思想之现代意义”三部凡十章。第一部四章论述朱熹的家学师承、性格志趣、为学进路及其参悟中和与论辩仁说的学思经历,勾勒出朱熹哲学思想的发展
《近思录》是依朱、吕二人的理学思想体系编排的,从宇宙生成的世界本体到孔颜乐处的圣人气象,循着格物穷理,存养而意诚,正心而迁善,修身而复礼,齐家而正伦理,以至治国平天下及古圣王的礼法制度,然后批异端而明圣贤道统。全面阐述了理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故此书实可谓囊括了北宋五子及朱吕一派学术的主体。
本书是“朱子经学与四书学”专题论文的结集。朱子是中国思想和文化的核心人物,他集宋代理学和经学之大成。本书集中研讨了朱子的五经学、四书学及其相关问题,内容集中在如下五个方面:(1)朱子的四书学研究。四书学是朱子经学的研讨重点。(2)朱子的五经学研究。朱子的易学和礼学得到重点讨论。(3)传统朱子学问题再探。中和和道统问题得
《朱熹、陆九渊与王守仁理学思想比较:以理、性、心、知四个范畴为中心》以理、性、心、知四个范畴为中心,通过对朱熹、陆九渊和王守仁三者思想的比较分析,对理学从朱学时代到王学时代的演进脉络进行了探讨和概括。《朱熹、陆九渊与王守仁理学思想比较:以理、性、心、知四个范畴为中心》认为,理范畴存在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内在矛盾,理学的发展
《苏洵文化理想研究》以苏洵的思想理论为主要研究对象,钩沉索隐,言之有物,可以补北宋儒学研究之缺漏,作者对苏洵及蜀学相关的第一手资料及学界成果,能够系统且熟练掌握,资料翔实,叙议平正,文字清通简要,对于蜀学的思想逻辑及风格,解析透辟,宏观上理解苏洵的思想框架,亦较为全面、准确,是关于苏洵研究的新成果。
“内圣外王”出于《庄子•天下》篇,本是一个道家术语,其内涵和语义主要反映的是道家思想。然而今日却被学术界广泛用来指称儒家,认为儒学之理想和目标,可以《庄子》“内圣外王”一语概括之,人云亦云,习焉不察。更重要的是,由于近代学者以内圣外王理解儒学,由此形成了不同的内圣外王研究范式,对儒学研究至今仍产生着深刻影响
北宋司马光独创的《潜虚》,是其易学宇宙观建构的集中体现,在司马光的易学体系乃至整个哲学体系中均处于基础性的地位。本书以《潜虚》为核心,对司马光易学宇宙观的思想内容进行了全面考察。首先,本书对《潜虚》的版本情况,今传《潜虚》全本的续补者,《潜虚》之《行图》《变图》《解图》文字的真伪甄别等文献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考辨。其
宋明理学亦称“道学”,是指宋明(包括元及清)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汉儒治经重名物训诂,至宋儒则以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因有此称。 本书围绕二十五位理学思想家,叙述了宋明理学的产生、发展和演变,揭示出宋明理学的基本人物、学术派别、概念命题和理论特色。作者视理学为一股前后相继又相互激发的思潮,对于理学发展的
《道德与存在:心学传统的存在论阐释》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成果。本项研究成果,集中讨论了儒家思想中心学传统的形而上学建构。本书延续了当代新儒家的方法,借鉴了西方二十世纪新的哲学发展,以前期海德格的基础存在论为基本哲学理论,重新诠释了儒家思想,特别是心学传统的形而上学。本书的主体部分已对于牟宗三哲学的分析为核心,认为
《师统与学统的调适——宋元两浙朱子学研究》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成果。申报成果名为《宋元两浙朱子学研究》,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建议改为《宋元后朱熹时代朱子学研究》,作者参考该建议,修改了书名,并按规划办要求对正文进行了修改。本书围绕师统与学统的调适,考察了朱熹学说的主要概念内涵与其与两浙及邻省之学的渊源关系,
《双向搜寻、匹配博弈与大学生就业研究/光明社科文库》是研究大学生就业的学术图书。《双向搜寻、匹配博弈与大学生就业研究/光明社科文库》在理顺企业(雇主)和大学生的双向搜寻和匹配博弈过程的大学生就业的理论研究脉络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中国情境的大学生就业搜寻—匹配模型,结合中国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实践,提炼出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
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是以整饬吏治为首要,以改革科举、兴办学校、砥砺士风、培养人才为本源,兼及经济和军事等领域。虽然其整饬吏治仅及一年就夭折了,但其改革科举、兴办学校、砥砺士风、培养人才则对以后宋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范仲淹门下多延贤士,如胡瑗、孙复、石介、李觏等皆与之从游。庆历之际,学统四起。三苏的蜀学、王安石的
本书稿已获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立项。该书从礼理会通的角度,将经学研究与哲学研究结合起来,并提炼出礼乐哲学这一新的学术概念,从礼乐形上学、价值论、实践观三个方面对朱子礼学的哲学体系做了较为系统的诠释与建构。该书指出,礼、理是朱熹思想的两个基本面向,礼学是其理学下学实践的基础,理学是其礼学的形上依据,二者相融互补,使得
宋代朱子、龙川关于王霸义利的辩论乃宋明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学术界对此问题的研究可谓全面而细致。《朱陈王霸之辨义疏》一书博采众长,吸纳前人研究成果,立足思想史的研究视角,以陈朱书信为研究主体,采用逐段义疏的方式,阐发义理,围绕朱陈二人关于王霸之辨、道与历史关系、心性等问题做深入阐发,回应前人研究问题,旁采朱陈其他相关书
2017“湛若水思想与当代社会”高峰论坛暨《湛若水丛书》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市增城区开幕。来自广东、北京、台湾等省市和地区以及新加坡的30多位海内外专家学者围绕“弘扬甘泉心学文化”主题进行研讨。本次论坛活动由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指导,增城区委宣传部、广东省岭南心学研究会、增城区文体旅游局联合主办。论坛具体议题包括
《朱子学论集》是朱杰人教授有关“朱子学”研究和组织实践的集大成之作,比较全面而具体地记录了朱先生一些颇具学术特色和学术影响的学术观点,也比较立体地呈现出朱先生不断思考和全力组织推广朱子学的事功成就。内容涉及朱子学中若干具有争议性的学术话题,如“存天理、灭人欲”、朱子的妇女观、气节论等,另有许多内容涉及朱先生对朱子《家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