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轮旅游是中国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旅游新业态,邮轮航运网络兼具“运输”属性与“休闲”属性,形成独特的空间组织规律与地理模式。本书面向港口建设、航运组织、旅游管理的理论与实践需求,以邮轮航运网络空间组织为主题,对邮轮港口建设与职能分异、航线布局与地域系统、重点企业网络、重点区域等实践路径进行了深入剖析和总结。本书全面介绍了邮
自贸试验区建设是推动我国新一轮全面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其重要使命是对标最高国际标准,深层次探索改革路径,以更高水平、更大力度的开放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为核心,转变政府职能,打造法治化、国际化和市场化营商环境为基本特点的自贸试验区,便成为新形势下构建我国全面深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平台。 航运业
新形势下海事综合风险管控理论与实践
宁波是一座历久而弥新弥强的港口城市。句章港位于宁波市江北区姚江北岸,始建于公元前473年,最早载入史册是在公元前110年,乃中国最古老的海港之一。宁波城区港口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句章港时期、明州港时期、宁波港老外滩时期。明州港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与目的地港之一,与广州、泉州合称中国三大对外贸易港(北宋规定来往于
全书主要对我国海上能源通道的风险进行分析,并通过对突发事件应急响应进行建模,给出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相应方案。内容包括:海上能源通道概述、我国海上能源通道、海上航行的国际法准则运用与风险规避、海上能源通道风险评估与应急救援的理论方法、海上能源通道风险评估与应急救援的实验仿真等。
本书共十四章,内容包括中国古代漕运制度的发生和演变、清代长江流域农业生产的发展与漕运的持续、漕粮的财政及赈恤功能、漕粮赋税制度、漕粮的征收兑运和交仓、漕运官制和船制、运丁和屯田、漕粮运道、清中叶后吏治腐败与漕运体制内部矛盾的加剧、清中叶后农村经济的变化及其对漕粮征收的冲击、道光后漕粮改折减赋、道光后漕运招商海运、漕运的
招商局是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先驱,创立于1872年洋务运动时期。招商局在不同历史时期,始终秉持“实业强国”理想信念,顺应国家所需,在中国工业领域的发展历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书梳理了从晚清时期到21世纪招商局在发展民族工业方面所做的努力和贡献。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为历史编,采编年体史书写法,分晚清时期、民国时期、改革开放
本书在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大背景下,结合航运业及航运衍生品发展趋势,对我国设立国际航交所可行性进行深入研究。主要包括我国组建航交所的重要意义及机遇与挑战、国内外航交所发展经验与借鉴、航运指数和航运衍生品、国际航交所发展趋势、我国组建国际航交所的发展规划和方案设计、国际航交所建设保障措施以及海南自贸港可行性分析。
本书在系统总结水运及水运基础设施内涵的基础上,全面梳理行业现状及形势,科学研判国内外水运基础设施技术发展方向,进而对标新时期交通强国和科技强国建设要求,从发展愿景、关键技术方向、重点研发任务、国际合作领域等角度提出水运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的重点任务和发展路径,同时提出相关保障措施建议,可供相关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和行政管理者参
大航海时代的台湾海峡与周边世界
本书以海洋活动为背景,从理论基础、体系架构、技术应用等不同的角度将大数据理论和技术应用于海上指挥与控制领域,阐述了大数据时代海上指挥与控制的概念、内涵和本质,归纳了海洋大数据的特征及几种典型的指挥与控制行动,基于云计算和海洋大数据分析了针对联合作战指挥与控制的功能模型、体系架构、关键技术、活动内容、活动过程、指挥体制和
众多例证表明,拥有广阔腹地和良好区位的港口城市,通常都会因为人员和物资的集聚而迅速发展壮大,甚至成长为区域内的经济中心。连云港作为陇海铁路东端出海口,早在1930年代开港之初即备受瞩目,在沿海港口格局中地位显要,并在改革开放之初入选沿海港口开放城市。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连云港港口和城市历经多年后并未充分发展。连云港何以如
本书综合交通地理学与工业地理学的研究理念与方法,分析港口运输职能分异与腹地工业发展,尤其着重分析港口运输与重化企业的联动模式及机制。重点以港口为研究对象,量化判别港口运输职能分异的空间特征,总结其演变规律;考察各种专业化运输职能的演变路径,重点基于供需路径考察其区域差异与地域关系;刻画各类腹地重化企业的发展格局与演变规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浪潮下,位于海陆交界处的港口城市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随着城市发展的区域化和区域发展的一体化,港口城市逐渐走向联合与协作。本书聚焦东北地区六大海港和六座港口城市,在城市与区域关系、港口城市与腹地关系的研究基础上,梳理港口与港口城市的发展历程,分析港口城市的空间格局及运行状态,探讨港口城市之间的竞争与合作特
本书重点是写晚明时期环中国福建等地与周边世界的贸易关系。作者详细描写了这一时代环球贸易体系初成阶段,中国巨大的生产力为世界所知,世界各国都积极发展对华贸易的情况。并分析了中国来自闽粤江浙的华商积极开拓到日本和东南亚的国际贸易,引导中国商品输出的原因。
本书尝试以民国时期著名的大型企业集团、中国*家现代意义的社会企业民生轮船公司为历史个案,在具体的历史时期中考察其领导人卢作孚等所倡导的现代集团生活建设方案与历史实践,探寻其构建职业共同体的过程对于在职业纽带之上培育社会群力、打造社会团结与建设现代国家之积极意义。从职业共同体研究的角度来看,我们发现,民生公司在很大程度上
《大航海时代的台湾海峡与周边世界》是一部以中国海商为线索的东亚海洋史,共分四卷,分别叙述了明代前期的华商与贸易、晚明环台湾海峡区域与周边世界的概况,并分析了晚明时期环台海区域的泉漳模式以及明末清初东亚的发展与危机。此次先出版的*卷《海隅的波澜:明代前期的华商与南海贸易》,研究郑和远航及明代前期闽粤交界处海商崛起的过程。
构建港口经济圈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和鲜明的时代特征。2006年,*同志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到宁波港调研考察时就提出,要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港口资源、港口经济、大桥经济、海洋经济、生态经济相得益彰的优势,积极打造辐射长三角、影响华东片的港口经济圈。构建港口经济圈,是促进我国沿海港口城市在对接一带(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一路(21世
盛宣怀一生创办了众多实业,其中经历时间*长、在中国近代产业发展中影响*深远的,要数轮船招商局与中国电报总局。轮、电二局创办之初的目的,都是抵御西方列强对我国的侵犯,试图在局部领域中挽回被列强夺去的利权。其创办创办与发展,标志着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对我国当时的军事、经济、民生的发展与改善,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
全球化浪潮下,航运网络的互联互通是全球化的重要支撑。本书在回顾与总结学术史的基础上,基于复杂网络和GIS空间技术,研究中国航运网络的空间格局与影响因素。首先考察全球、中同沿海和长江沿岸的航运网络格局、枢纽节点、航线组织、社团结构等,进而重点研究城市、腹地与航运网络之间的关系,政府的政策和企业的策略对航运网络格局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