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文化关系是东西方文化内部两种核心子文化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具有重要的范式意义。本书旨在从现当代德语文学与中国这一特定角度来揭示、阐明和佐证这一意义。 本书由上、下两编组成:上编现当代德语文学对中国的接受运用实证主义方法聚焦20世纪德语文学大家德布林、布莱希特、卡夫卡等人及表现主义等文学运动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化用情况;下编现当代德语文学在中国的接受以较新的视角向读者多维度呈现现当代德语文学的一些代表人物、思潮、流派、现象并揭示其背后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
在当下全球化和以互联网为沟通方式的新时代历史语境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均受到历史进程诸多因素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作为跨文化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比较文学也遇到了诸多难以突破的问题。不仅许多文学理论概念、传统阐释文本的评论模式及方法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挑战,世界文学经典研究及教学同样也遇到了诸多新的难题。由于诺贝尔文学奖对世界范围内各民族文学经典评价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力,世界文学经典的恒定性事实上早已被打破,一些亚洲、非洲等国家获诺奖的作家作品以及以往因历史原因而被忽略的次要经典正逐渐进入
本书聚焦不同时代文学批评领域的前沿话题,在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广阔视野下,关注富于时代性的文学话题。在线性时间的批评文本中,了解中国现当代热门作家莫言、余华、格非、张怡微等的创作创新,探望世界文学经典文本中的人事物象。在中西文本的对比剖析中,作者不仅向读者展现了中国作家在汲取西方有益经验、激活传统资源、破立并举的创新创作,而且表达了关于文学批评的视界及观点、文学创作的追求及人本关照。
本书讲述了在男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女性生存的困境、历史对女性的偏见、女性贫困对创作的影响等问题。作者鼓励女性打破头脑中的樊笼,积极争取独立的经济力量和社会地位,独立思考,自由生活。
这是一部研究诗学的专著,对诗的诗眼、空间、意象、意境、境界等诸问题进行了重新审视,辨析颇具新见。本书对“诗的本质是什么”这一核心问题提出了明确的见解,认为诗的本质是意境,并通过系统的论证强化了这一观点,又进一步将意境比作诗歌的基因,强调没有意境则无法构成真正的诗歌,从而对诗歌与其他文学体裁的区别作出了明确界定。这一理论贡献在理论探讨与实践应用中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书语言表达通俗易懂,论述生动有趣,是一部具有推荐价值的作品。
《理论之后的阅读》深入探讨了20世纪60年代以后各类理论带给文学阅读的益处与限制。一方面,解构主义、性别研究、后殖民主义等,为照见文学文本中以往不易被察觉的角落提供了崭新的角度;另一方面,这些理论为读者提供了现成的套板反应,使文学阅读陷入目的狭隘的怀疑阐释学,从而让文学阅读丧失其应有的人文价值。坎宁安认为,文学阅读应如触摸般细腻,唯有尊重文本与作者,才有可能实现文学阅读丰富情感与提升道德的重要意义。
乔治·摩尔是20世纪初与英国唯美主义文学思潮一起到达中国的爱尔兰作家,在中外文学交流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地位。他不仅在文学上大有成就,在艺术领域也观点独到,本书是他文学观、艺术观的“宣言”,以谈话录和散文的形式写就。在书中,他与不同的来访者畅谈文学观点、深入讨论名作内容情节、交流创作思想,对理解英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具有启发价值,对文学创作具有醍醐灌顶的指导意义。同时,摩尔在本书中对艺术也津津乐道,他回忆与诸多画家的交往经历,对艺术的观点新颖独到且幽默感十足。
18世纪意大利思想家、美学家维柯的《新科学》在欧洲思想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著名比较文学学者奥尔巴赫和达姆罗什的世界文学研究都受到《新科学》的影响。维柯在《新科学》中对世俗与神圣领域之关系的探讨为我们重新思考世俗化理论和世界文学话语提供了契机。 《<新科学>、世俗化与“世界文学”》是一部从世俗化理论角度出发研究世界文学话语、从世界文学研究的角度介入当代世俗化理论讨论的著作。民族和语言历来是比较文学研究的主要“比较”框架,本书作者结合对维柯《新科学》的分析和对奥尔巴赫、达姆罗什的世界文
本书是作者关于德语文学与思想史研究的论文结集,内容既涉及莱辛、歌德、席勒、海涅等古典文学大家,也勾勒出德国思想史上互为对峙的启蒙思脉一浪漫思脉;既有对现奥国文学这样宏大命题的整体讨论,也论及具体的作家代表如卡夫卡、迪伦马特、瓦尔泽、米勒等;既呈现德国伟大诗人如歌德、席勒思想形成的中国文化资源,也勾勒德语诗人如荷尔德林在中国的接受史轨迹;既具有明确的学科史和学术史意识,也不乏各种社会科学方法的拿来实验;同时还很注重学术书评的写作和意义,有着学术共同体建设的自觉意识。作者是本学科领域的佼佼者,被认为
本书为苏州大学青年学者刘芊玥编著的文集,以文学作品、电影作品、话剧作品、绘画作品等作为素材,探讨文学艺术的审美问题。全书分为文学、电影、戏剧、绘画、大众文化五个专题,每一个专题以作品解读的形式出现。在文学方面,聚焦在乔伊斯的《都柏林人》、伍尔夫的《奥兰多》、阿特伍德的《盲刺客》、汪曾祺的短篇小说集、张爱玲的《第一炉香》、王安忆的《我爱比尔》;在电影方面,聚焦在《春光乍泄》《同流者》《巴贝特之宴》《影子部队》《记忆碎片》等;戏剧方面选取中西五部戏剧进行探讨,比如赖声川的《暗恋桃花源》、林奕华《心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