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所选家训,均为历代传诵的经典,编选角度侧重两点:其一,均为发自肺腑之言,情真意切;其二,均为对人生的实际感悟,贴切实用。编者对所编内容精注精译,并加□□,便于理解和阅读,是一本值得珍藏的家训家风普及读物。
本书以中国监察制度的历史发展时间为序,论述各个时期临察制度的发展变化和特点,探讨它与立法、司法、行政、军事等国家机器中其他系统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的错综复杂关系。
《孝经大全》是明代学者吕维祺的代表著作。全书分为二十八卷,卷首一卷。其中卷一至卷十三训解《孝经》各章文字及大义,卷十四至二十八则论述《孝经》中涉及的各种问题,并汇集历代学者有关《孝经》著述文章,前有序、表、义例等,后附《孝经》诗、《孝经或问》等,较全面地反映了自汉至明“孝经学”研究情况和作者研读《孝经》的心得。 《孝经大全》现在流传的版本皆为吕维祺的儿子吕兆璜、吕兆琳于清康熙二年刊刻,此次整理校点即以《续修四库全书》影印天津图书馆藏康熙二年为底本,残缺字据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本补足。校点者为复旦大学
本书结合新近出土文献,采取经学与哲学结合的方法,梳理《孝经》学发展的义理脉络及其与哲学思潮的内在关联,尝试在文献的掌握、思想史的分析、《孝经》学本身问题意识的寻绎等方面实现突破,深刻揭示《孝经》与儒家孝观念的真精神,澄清近代以来附加在《孝经》与孝观念乃至儒学、中国文化之上的一些误解;并通过对现代性忧患的分析,在古今之辨的视域中,彰显儒家孝思想蕴含的现实价值与意义。
本书以“孝道思想”为研究核心,将众多宋代巴蜀名儒、家族集中进行考察,从各种历史文献中挖掘宋代巴蜀孝道思想相关内容,以探求宋代巴蜀思想文化中的德孝特征和宋代巴蜀孝道思想的个体特征,进一步丰富巴蜀文化的深刻内涵。
加强家庭建设,重视家庭教育,养成良好家风,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的重大举措和重要任务。本书以家庭、儿童、养育与代际传承为切入点,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对家庭、家教、家风作了研究。全书共收录26篇论文,分为四个部分:家庭变迁与代际传承、家庭教养与家长参与、家庭政策与儿童发展、时代发展中的家庭与青少年。
本书系统化梳理分析中华优秀传统家风家训著作,从中汲取文化力量和民族智慧,明确了立志奋斗的意义、原则和细目,厘清了持续奋斗需要夯实的七个基础条件,总结出奋斗过程中需要掌握的十种方法。旨在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助力新时代奋斗者在新征程中取得新成绩。
欲明大道,必先学史。中国古代有不少家训,凝结着古人家庭教育的智慧,流传千古。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规是家庭言行的方向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一个家庭的价值观、道德观、世界观,也反映出家庭成员的道德水平、文化素养、价值追求。良好的社会风气离不开优良的家风,而优良的家风又需要家规来培育。 本书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核心价值理念为依据,从传统典籍文献中精选了100余条关于家风家教的典故,并以100余个鲜
本书讲述了中国家训的产生、发展和作用,并按照时代顺序对历史上各个时期家训的发展、特点以及家训名篇、名人等进行介绍,选录经典的家训文章或片段供读者欣赏。方便读者了解一个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教诲的重要性,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
本书是清代名臣张英与其子张廷玉撰写的家训。张英以宦官仕途、为人处世等方面的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结合古圣时贤的言行事例,教导子孙如何持家、治国、读书、立身、做人、交友。他用自己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些微小事,解读深刻的人生哲理,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张廷玉深受张英影响,结合自己的经历写出了《澄怀园语》,内容丰富,主要包括修身、持家、节用、读书、择友等诸多方面。《聪训斋语》和《澄怀园语》自刊行以来,影响巨大,被奉为修身齐家的典范,传诵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