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一个个发人深省的故事,对“老去”与“死亡”进行了清醒、深入的探索。全书包括自序、正文及尾声。自序及正文第1、第2章通过对不同文化、不同养老方式的思考,引出在现代医疗背景下,人们该如何看待变老、接受变老;第3章到第5章介绍老人如何适应从家到养老院的生活转变,以及如何在养老院更有质量地生活;第6章到第8章介绍了人们应该怎样坦然接受“人终有一死”、怎样迎接生命最后一刻的到来;尾声则总结了思考生命、衰老、死亡的意义--思考死亡是为了活得更好。
本书首先对安宁疗护概论进行介绍,引导读者对安宁疗护的概念与内涵、发展史、理论基础、核心要素、服务模式进行进一步认识;其次阐述了安宁疗护基本问题,理清安宁疗护中的管理问题、伦理问题、教育问题;再次介绍了安宁疗护症状评估与管理,为安宁疗护的实践探究做好前提准备;之后阐述了安宁疗护的实用技能与操作,从身体照护技能、心理护理技能、精神呵护技巧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论述了安宁疗护的现状分析与未来展望。本书对从事安宁疗护的医护人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日本知名社会学家上野千鹤子经过多年的采访,越来越坚信“无论家人在或不在身边,都想要待在家中告别人生”是老人的夙愿。那么,在独居的住处接受护理,临终之时就在住处离世……是否可行呢?上野千鹤子向日本居家临终关怀协会会长、癌症患者居家护理率高达95%的小笠原文雄医生,提出了67个具体的问题。读者可以了解到小笠原医生在访问诊疗的40年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包括不同状况下患者的应对方式、老人与家人和朋友的关系处理方式、诊疗照护人员采取的临终护理技巧、患者提前应做的种种准备及配合等实践经验。
本书主报告六个章节力图回答以下问题:①中国处在世界缓和医疗发展版图的什么位置。②从缓和医疗发展的重要指标(人口死亡率、患病率、止痛麻醉药品的使用和可及性、中国人离世的特点和偏好等角度)估算,中国需要缓和医疗的群体和人数。③中国的缓和医疗从滥觞到最近5年的快速发展到底提供了哪些服务。④缓和医疗发展面临什么困境,为什么。⑤在政府参与和卫生系统改革背景下,何种方式是可能而且正确的发展路径。
本书可谓美剧《实习医生格蕾》的纪实版,成规教导医生把复杂的临床问题抽丝剥茧、化繁为简,却在解构难题的同时,忽略了人性的联结,使得医者聚焦于治疗之余,往往忽视了心灵与肉体的关系、医生与病人的关系,以及人性与疾病的关系。医生是生命最终的监护者,病患和家属,走过通往终点的艰难路段。而医生能否在病患的生命终点,提供真诚的关怀与支持,如同医者面对的严苛“期末考”。陈葆琳追溯自己的求学与训练过程,探讨现今的医学教育如何过度偏重克服死亡的知识,却抹煞了病患的人性面,使医者对死亡的疑惧一再在医界复制繁衍,导致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