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本书围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服务供给与可持续发展,从环境学、生态学、经济学和农学等多学科交叉联合视角,界定了农业生态功能的基本概念、主要特点、主要内容、政策理解及重要意义,阐述了农业生态功能价值的理论基础,分析了农业生态功能的演变与政策,归纳了农业生态功
以浙江大学“土壤污染过程与修复原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徐建明教授及11位骨干教师为主撰写了《土壤学进展(第二卷)》一书,内容涉及土壤有机污染过程与机理、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与健康风险评估、土壤养分水分循环与微生物生态等,共12章,每章均为作者所在领域的研究成果及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展望,内容丰富,成果丰硕。
本书是对“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肥料养分推荐方法与限量标准”研究成果的系统梳理和总结,主要内容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果树基于产量反应和农学效率的养分推荐方法与限量标准,区域尺度养分推荐方法与限量标准,有机肥料替代化学养分机制,秸秆还田养分高效利用机制,养分互作促进氮磷利用的机制,主要作物化肥减施增效技术
《长江上游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针对当前长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的热点问题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开展系统分析与综合评估,分析了长江上游地区的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现状、历史变化与演变趋势,论述了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的形成、过程规律、影响因素与人为调控措施,评估了国家系列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的效益,并针对未来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控制的关键问题
本书针对陕西省关中地区耕地土壤的营养元素,应用地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深入研究了近30年陕西省关中地区耕地土壤养分的基本特征、空间分布及其动态变化,以及关中地区耕地土壤肥力状况和综合质量。主要内容包括:区域土壤养分研究合理采样数量确定与空间估值,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养分元素空间特征及其动态变化,铁、锰、铜、锌等微
《中国土系志·新疆卷》在对新疆区域概况和主要土壤类型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土壤高级分类单元(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和基层分类单元(土族-土系)的鉴定和划分。本书的上篇论述新疆的区域概况、成土因素、成土过程、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土壤分类的发展以及本次土系调查的概况;下篇重点介绍建立的新疆典型土系,内容包括每个土系所
本书介绍了黄土高原生物结皮的发育演替过程,厘清了其在不同空间尺度下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阐明了土壤养分、土壤水文、土壤水蚀效应,并初步探讨了适度干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构建了生物结皮的人工培育恢复技术体系,并在不同立地条件下开展了小规模应用示范。作为一种新兴的生态修复途径,生物结皮人工培育恢复的产业化终将在水土保持
本书是陆表蒸散遥感的理论著作,系统阐述蒸散原理以及能量平衡各分量与影响蒸散的关键参量的模型、监测及观测方法。全书共9章,第1章阐述蒸散原理;第2~第8章分别介绍大气边界层、饱和水汽压差、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地表净辐射、地表土壤热通量、感热通量、潜热通量的影响因子、地面观测方法和遥感估算方法;第9章介绍蒸散尺度转换。《BR
本书以作者们参加农业农村部组织的“农业资源环境领域科研杰出人才赴美国培训团”专家授课、实地参观等内容为基础,并结合各自科研工作及对土壤健康的理解编写而成。全书从土壤健康概念的提出和发展入手,对国内外特别是美国的相关研究现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介绍和分析,并阐述了土壤健康指标体系的构建,包括土壤健康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对作物产量
《新疆伊犁河谷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研究》集合了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新疆农业科学院、新疆农业大学、新疆林业科学院等多家科研单位在伊犁河谷近10年的合作研究成果,结合遥感解译、野外调查及取样分析、径流小区监测与模拟,分析了伊犁河谷土壤侵蚀与水土流失现状、特征及演变趋势,研究提出了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