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探讨了元代儒学学派与诗文流派之间的互动关系。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总论部分,对南宋金元时期学术变迁与派别分化、学术与诗文的联动、理学门派传承与诗文流派的生成加以宏观性论述;同时重点考察了许衡与元代中州文派、刘因与元代北方文派、许谦与元代金华文派、李齐贤与元代高丽文派等的儒学承传和文学创作。下编为考证部分,汇辑了元
本文集从《李霁野文集》和《李霁野文集补遗》精选了部分篇章,编成《李霁野选集》。全书分六个部分,“影”收录了《革命者》等几篇短篇小说;“我的生活历程”主要是先生对自己的回忆;“回忆鲁迅先生”主要是收录先生回忆鲁迅先生的文字;“回忆未名社”主要收录先生回忆有关未名社的若干篇章;“怀旧集”主要收录先生纪念亲人以及许地山、台静
明清时期是回族不断发展壮大的时期,也是回族文学逐步繁荣的时期。明清时期云南地区涌现出数量相当的回族文学家,并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地域分布特征,与我国回族的地域分布格局相一致。本书在此大背景下以古代回族文学为研究对象,以地域文化为视角,运用文学地理学、民族学等学理,以个案研究为基础,对地域文化与古代回族文学关系
《四千年文选》是一部中国历代文选,所选文章上起先秦下至近代,总共102篇。该书选编、标点、注释人是高石芝先生。高石芝先生以诗词书法见称,于抗战初期执教于川大,自编古文作为讲义,流传于世,为抗战时期迁入四川各学校所采用。1943年,该讲义以《四千年文选》为书名在四川成都复兴书局出版。1996年,高家后人高祥樟先生对此书重
本书以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研究的主要研究领域为线索对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研究成果展开了科学的述评,勾勒出了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研究发展的脉络,阐述了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研究不同时期的研究对象、学术旨趣、学术理路、研究范式以及其间的继承与创新关系等。同时,本书对史诗的界定、类型及功能,史诗的搜集与文本观念及歌手的发现、考察与研究,史诗研
乐府学是与诗经学、楚辞学、词学、曲学并列的古代文学专门之学。《乐府学》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国家一级学会“乐府学会”主办,研究对象远涉先秦,近及当代,研究领域涉及音乐学、文学、文献学、考古学、民俗学等多个学科,在乐府文献、礼乐制度、音乐形态、名家名作、乐府诗歌的制作与时代关系、海内
本书是“身体”意义的呈现,它在立足性别的基础上,又将关注的目光投放到“历史”“民族”等领域,突出女性视角在探析解决这些问题中的独到价值,给女性文学研究和相关历史、民族研究等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是优秀的女性文学研究著作。
本书以《三管英灵集》的编纂为研究对象,以古典文献、古代诗学、古代学术研究为理论基础,以研究《三管英灵集》的编纂背景、文献来源、编纂内容、诗史建构、编纂价值等为研究路径,系统探析了《三管英灵集》的编纂价值、诗学价值、文学价值和文化价值。
“邺下风流”与“竹林风度”,既体现在建安七子与竹林七贤的人生履历上,又体现在他们的文学书写之中。人们对建安时期“五言腾踊”的原因多有探寻,对正始诗赋的特点也多有探索。本书即是对这两个文学群体的历史描述,并追问建安、正始文学兴盛的原因和动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历史新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菲利普·拉金(1922-198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书写奠定了他在英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本书围绕“抵抗死亡”进行探讨,阐明死亡是拉金诗歌写作的核心动力,并从根本上塑造了拉金的日常生活诗歌书写以及诗人与读者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