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汇集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装备部工程设计研究总院环保中心多年来的研究成果。按照文章类型分为七章。第一章是环境影响评价及环境监测;第二章是生态研究与环境规划;第三章是景观水处理技术及工程应用;第四章是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及工程应用,包括综合论述、技术研究、工程应用和分析与探索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五章是特种污染治理技术及应用,
功能有机共轭分子体系的生物应用研究涉及多学科高度交叉,为生物学和医学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本书涵盖了功能有机共轭分子体系的生物应用机制、有机共轭分子体系的化学修饰与功能化方法,以及在生物传感、成像、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比较完整地反映了当今功能有机共轭分子体系的发展及生物应用现状。
主体功能区是地理学等学科关注与研究的前沿和重大领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确定地域主体功能的重要依据。本书基于主体功能区的核心理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运用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以云南省作为研究区域,县域为基本研究单元,开展省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评价和针对不同主体功能定位的差异化专项评价,在此基础上结合资源环
水资源管理和灾害防控是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的重要领域。本书展示了在处理水利和风险问题过程中如何使用QGIS的应用案例,包括利用高空间分辨率多光谱卫星影像监测沿海水深、沿海湿地地形和生物演化、水库水文监测卫星影像分析、网络分析与路径选择、城市及周边地区排水网络提取、旱灾制图、基于景观指标的空间采样设计在害虫调节中的
本书针对微生物-矿物相互作用,兼顾其微观作用过程和宏观效应,介绍其作用原理、研究策略与技术、表征及分子模拟。主要方法和技术包括基于同步辐射的高分辨率光谱学和显微化学成像等(原位)分析技术、基于实验室的常规光谱学和显微镜检等表面分析技术、DFT计算及比较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技术。主要内容涉及矿物/微生物表面微结构与化学形
本书是在总结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东北森林区生态保护及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及示范”、中国科学院野外站联盟项目“东北地区生态变化评估”、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子课题“基于地球大数据的典型区SDGs评价应用示范”和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黑土与湿地分中心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本书以东北地区野外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和地区在联合国的“横滨战略”“兵库行动纲领”“仙台减灾框架”的指导下,探讨减灾和降低灾害风险的有效措施,发展了许多可供借鉴的模式及范式。本书重点阐释了综合灾害风险防范的理论和实践,初步构建了凝聚力这一理论的框架。主要内容是着眼于综合灾害风险防范凝聚力理论的完善,首先介绍综合灾害风险防范凝聚
本书重点论述了三峡水库运行后,干流水体水文水动力、水质、水生态演变过程,以及流域氮、磷污染源输入和水库消落带土壤与沉积物的特征。以大宁河支流回水区为典型,探讨了三峡水库支流回水区氮、磷迁移转化和水华形成机制,书中也评估了三峡水库生态安全水平,并提出了三峡水库生态安全保障建议。
在充分借鉴国内外已有的地理、生态、环境等分区研究理论和分区方案的基础上,基于流域陆地特征和水体特征之间的关联性,本书研究探索并实现了一个耦合陆地和水体特征的流域地理生态分区———东江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本书全面阐述了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的原则、依据、策略、层级体系和方法等理论原理,也提出了分区的命名、编码等基本规则和要求
本书系统地介绍铊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生物毒性,社会用途,宇宙、地球丰度及其在环境介质中的分布。重点论述铊的各类分析方法及使用条件,检测范围和检测限,相对精确度,各类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历史,以及各类分析方法在环境科学研究与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