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身体”意义的呈现,它在立足性别的基础上,又将关注的目光投放到“历史”“民族”等领域,突出女性视角在探析解决这些问题中的独到价值,给女性文学研究和相关历史、民族研究等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是优秀的女性文学研究著作。
本书以《三管英灵集》的编纂为研究对象,以古典文献、古代诗学、古代学术研究为理论基础,以研究《三管英灵集》的编纂背景、文献来源、编纂内容、诗史建构、编纂价值等为研究路径,系统探析了《三管英灵集》的编纂价值、诗学价值、文学价值和文化价值。
“邺下风流”与“竹林风度”,既体现在建安七子与竹林七贤的人生履历上,又体现在他们的文学书写之中。人们对建安时期“五言腾踊”的原因多有探寻,对正始诗赋的特点也多有探索。本书即是对这两个文学群体的历史描述,并追问建安、正始文学兴盛的原因和动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历史新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菲利普·拉金(1922-198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书写奠定了他在英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本书围绕“抵抗死亡”进行探讨,阐明死亡是拉金诗歌写作的核心动力,并从根本上塑造了拉金的日常生活诗歌书写以及诗人与读者的关系。
杨深秀是清末著名的爱国志士,戊戌六君子之一。他还是清末著名诗人,诗歌成就也非常高。著名学者陈衍称赞其诗“根柢盘深,笔力荡决,而发音又皆诗人之诗。”本书收录杨深秀现存所有诗歌,并作了全面的整理、笺注,对了解杨深秀其人及其诗有一定的价值。
菲利普·罗斯的创作反映了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一系列局部战争等国际风云变幻和国内矛盾冲突的人们的生存状态。他尝试用存在主义、荒诞派、黑色幽默以及后现代各种实验小说表现荒诞怪异的现实社会。从20世纪后期到新世纪初,罗斯的创作风格逐步转向一种新的现实主义,既擅长运用后现代主义的创作手法,又贴近社会现实。他
美国科学散文(sciencewriting)起源于17世纪的殖民地时期早期,18世纪末已产生了一些国际影响,19世纪取得了较大发展,20世纪,尤其是第二次大战后出现了繁荣局面。它是科学和文学的联姻,主要描述对象是科学知识和科学现象,主要创作群体是有文学才华的科学家和有科学素养的普通作家,其篇幅有长有短,短的如科学随笔,
唐诗研究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唐诗总集研究又是唐诗研究的重要内容。明代上海学者张之象编成的诗歌总集《唐诗类苑》,是现存最早、规模最大、体系较为完备的类编唐诗总集,是明代众多诗文选本中极有特色又颇具争议的一部作品。本书按照“依类系诗”的方法编排,共采录173种唐五代诗学文献,将有唐三百年的诗歌按题材分类汇于一
《明清文学与文献》系黑龙江大学明清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专业学术辑刊。书中重点以明清文学、文献以及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为主,并着力呈现明清文学研究的前沿动态和最新成果,反映了本学科的特色。
中国现代文学表现出鲜明的平民意识倾向,这表明中国文人从传统向现代意识的转型已基本完成。中国文学可以说从宋代以后就逐渐开始了向平民文化的靠拢,而这一现象是伴随着城市和市民文化的形成而缓慢形成的。所以,平民意识的形成是与市民阶层的出现相伴随的,使传统文人士大夫意识逐渐消解,最终在近代西学东渐和以下层社会为启蒙目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