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的伦理学批评实践》一书通过认真梳理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从中选出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和文学流派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其中包括《诗经》、白居易诗歌、《西厢记》《牡丹亭》《聊斋志异》《西游记》《水浒传》、五四诗歌、鲁迅小说、先锋小说等,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方法和批评术语对中国文学中所呈现的各种文学现象进行细致准确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金莲川藩府文人群体的形成及其功业;金莲川藩府文人的心态与情怀;金莲川藩府文人诗歌创作研究;金莲川藩府文人的文章、词曲的研究以及藩府文人文学创作与元初北方文坛等。
本书是作者研读中国古代文学的心得,从诗、词、文三个方面,以言简意赅的语言,提纲挈领地表述了自己对中国古典文学独到的见解。精彩独到的心语,从中西、古今比较着眼,借助数十年对中国古典文学体验和感悟,让中国文学的智慧、深意呈现出来,体现了作者个人的审美趣味,也记录了一个时代的文学风貌。它继承传统又超脱传统,抓住中国古诗文关键
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体类繁富,对这些纷繁的文学体裁及其发展规律的探讨,形成了文体论。文体论随着文体的萌芽、形成应运而生,也随着文体的发展、成熟以至完备而不断演进,从而形成文论中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一个分支。本书首先对古代文体论的内容和特点作总体梳理,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唐宋时期散文(兼及小说)文体的创新和演进,研究了
本书以被忽视、被遮蔽的“五四”前后的传统文话作为研究对象,首次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了系统研究。与近代尤其是五四运动批判、革新传统的态度不同,这些文话著述以继承为革新,在新形势下延续了古代文章学的某些传统,是对五四运动激烈变革**的补充。本书对“五四”前后文话的核心价值做出界定,以此为基础,梳理出传统文章学理论向现代演进
《唐末五代陇蜀浮世叙》从王仁裕生平世系入手,总揽他在唐末五代陇蜀地域的创作情况,对叙写陇蜀浮世生活的诗歌、笔记小说创作进行了专门考察和研究。在此基础上还兼顾了王仁裕其他的散文创作之于陇蜀地域的描写。而后把探究视点深入到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玉堂闲话》和《王氏见闻录》笔记作品内部,对其描摹唐末五代陇蜀浮世生活做了细致
20世纪是中国现代社会的重要转型期,废名以独特的生命经历和人文姿态呼应时代大潮一20年代,撑起-片现代人文主义的文学天空;30年代,他笃信佛学,回归传统,沉迷于中国新诗的现代性探索;40年代,他被战争抛入社会底层,省察民间、体恤民情、思索民生,主动完成了由新文学作家向儒学知识分子的转变。 废名以一个孤独的存在,为我们
《中国传统文论与核心价值观创造性转化及发展研究》主要从五个维度展开:前沿追踪、典籍研读、创造性转化与发展、核心价值观涵育与文化自信建构、其余相关话题思考。通过跨学科研究推动学术创新,一方面在“对话”中开拓当前中国传统文论研究的新空间;另一方面寻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思路、新方法。通过研究阐发来激活传统,引导
《深进与超越:当代学者论中国古代文学》是一部论文集,汇集了31篇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学者近年来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论文。这些论文是各位学者对自己所耕耘领域中学术问题的深进,或者是提出新的问题,或者是对老问题提出新见。同时,它们又体现了各位学者在方法和视野上的思考和拓展,或者是对前辈方法的继承,或者是对新方法的思考和运用,显示
《中国古代文论教学纵横谈》稿首次聚焦高校中文系专业课程“中国古代文论”(或“中国文学批评史”、“古代文学名篇导读”),立足于多年课堂教学实践,选择“纵”与“横”两大维度,分别从教材、课堂、教师、学生等多个层面展开教学研究,以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改善课程教学成效、增强学生能力水平,旨在当前教育大变革时代探讨适宜的教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