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与历史在目前的学科结构中,前者被置于哲学一级学科之下,而史学一级学科下没有宗教史的分类。但在实际研究中,两者的交集是显然的。上海大学历史系和上海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多年来致力于宗教与历史的研究。在当今学科大融合的背景下,《宗教与历史》编者希望借助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推动宗教与历史的研究。
《中国佛学》为集刊,一年两期,每期栏目固定,包括“汉传佛教——教史研究、义学研究、佛教与传统文化”“南传佛教”“藏传佛教”。每期刊发20篇左右来自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研究者的学术论文。从总第31期开始由我社出版发行,目前已出至第41期,已在我社出版了11期。《中国佛学》为中国佛学院的学报,其前身为佛教内部刊物《法源》,20
本书以北魏平城时期汉译佛经代表性典籍《杂宝藏经》词汇为研究对象,穷尽描写了其中出现的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量词、副词、介词、助词、连词,以及适应汉译佛经翻译所需而创造的新词新语和旧词新义,并对汉译佛经词语的汉化方式和特点进行了初步思考。
《道教学刊》为集刊,每年出版两期,每期包括“学者访谈”“新史料”“专题论文”“动态与书评”4个栏目。其目标是探索国际共通的老学与道教学术话语体系,构建多样性的道教学术新范式,**国际老学与道教学术前沿。目前有关老子及道教的刊物较少,尤其能介绍国际前沿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刊物更少,本集刊的出版可谓填补了空白。
岭南道教历史悠久,底蕴厚重,资源丰富,富有特色,影响深远。岭南人无论是思想意识、伦理道德、情感信仰、民风习俗、饮食文化、思维方式、处世之道,还是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医学养生、政治经济等都打下道教深刻的烙印。岭南道教留下诸多宫观、道典和文物等,成为岭南社会一笔珍贵遗产。本书深入探讨了岭南道教的历史根源和文化特质,提出开发
畏兀儿(回鹘)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善于接受、融摄外来文化的民族,尤其在宗教信仰方面更是如此,它在西域、河西一带遗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本书以敦煌吐鲁番出土文献、石窟壁画与题记为主,结合汉文传世文献及域外文献,对元代畏兀儿人的宗教信仰、宗教嬗变及其宗教活动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书中从回鹘文文献入手,论述了回鹘文献的数量类型、研究
本书深入研究了东方两大文化,即印度佛教与中国儒学在古代中国相互排斥、相互吸收的过程及其结果:一方面是印度佛教的中国化,在学理层面主要表现为儒学化;另一方面是儒学在思维方式、修养方法等方面广泛吸收了印度佛教的思想资源,直接促成了新儒学,即宋明理学的诞生。本书高屋建瓴,从佛法要义与儒学主旨、佛本与人本、佛性与人性、顿悟见性
对一个民族而言,神话是上古时期的人类智慧遗存,是世代相传的集体记忆,是包含一切文化本原基因的骨髓干细胞,是所有表达的元表达,是所有意义的元意义,是所有结构的元结构。真正了解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要从源头神话开始。中国的上古神话,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然而,因其来源复杂、传承曲折,又多经砍斫嫁接,侥幸留存至今的,不仅大多
本论文集收录2014年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领域里具有代表性的原创论文二十余篇,分别围绕时政论述、经典研究、学术前沿等方面展开,既有高度的理论思辨和严谨的史实考证,又密切联系实际,兼具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书为论文集,主要设有汉传佛教、南传佛教、藏传佛教三个栏目,其中汉传佛教部分下设教史研究、义学研究、佛教与传统文化。本期共收录19篇文章,主要来源于全国从事佛教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硕博研究生以及佛学院的老师、研究生等,皆为学术前沿的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