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五篇相对独立又有联系的论文组成。第一篇论文较为全面地探讨了埃利亚斯的构形概念,并指出了埃氏构形概念的若干缺陷,以及构形概念同其他分析概念结合的必要性。第二篇论文提出涂尔干的两个道德理论要回答的真正的社会学问题是:是否存在着与个体行动者性质不同的集体行动者,如何形成一个集体行动者。第三篇论文通过对马林诺夫斯基的民族
在物质充盈的今天,我们拥有太多的物品,抽屉和衣柜是满的,储藏室里没有空隙,我们厌烦于清理和整理,因物品耗费时间和金钱,也因物品忘记了真正的需求。在这样的处境之下,我们需要借助极简生活的方式,摆脱物品的束缚,重新认识生活的本质,厘清自己的内心,破除执念。当我们不再用物品填补欲望,不再担心错过什么,不再害怕放手时,才能够从
本书为《社区心理学研究》的第14卷,分为五个栏目,“社区心理学理论”部分从理论出发,探究了云南汉族大学生的祖根意识、社区认同与社区参与、公共服务满意度与生育意愿等;“社区心理服务模式”研究了内嵌式社区矫正的心理-社会整合服务;“社区工作人员心理”分别从疫情下的社区公共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女性社会工作者的角度探究社区工作
本书共10章,包括老年人人际关系、老年人沟通礼仪、老年人常见的沟通障碍、与视听障碍老年人的沟通、与认知障碍老年人的沟通、与心理障碍老年人的沟通、与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的沟通、与养老机构老年人的沟通、与安宁疗护期老年人的沟通等。
《魁阁》是云南大学人类学与社会学系创办的学术集刊。本书是第7期,以“非虚构写作的社会学与人类学意涵”为主题,探讨了非虚构写作的社会意义、场景建构、操作方式,口述史访谈者的自我定位及访谈风格,口述史方法的主体间性,口述史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对于学科公共性构建的价值等内容。
《平凡之路—社会工作督导活动与实践案例》一书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社会工作督导概述,内容涵盖国内外社会工作发展脉络、社会工作督导的发展、社会工作督导的价值观;第二部分研究方法,内容为“叙事探究”之生命故事;第三部分社工督导的成长,内容涵盖社工督导成长的故事、成长的足迹和秘籍、共勉等内容。本书坚持国际性、本土性、逻辑性
《清华社会学评论》是由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办的学术集刊,通过热门主题的选取、独到的视角、精辟的论述,掀起了学术界对“面向社会转型的民族志”“新生代农民工”等问题的讨论热潮,为社会学学界搭建了一个交流共进的学术平台。本书是第18辑,分为“自杀研究的社会学视角”“知识社会学”“学术论文”“思想沙龙”“学术书评”五个栏目,内容
本书邀请对各个历史时期舆论问题术业有专攻,并且成果斐然的中青年历史学者和新闻传播史学者,以时间发展脉络为经,以舆论构成要素的特征为纬,通过纵横两个维度呈现出舆论自身发展的历史。本书剖析舆论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媒介等层面所呈现出的显著特征,及其与所处历史社会情境的深层互动关系,从舆论的内因与外因、时间与空间等多个维
本辑《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的主题是“道德心理学”。作者从道德心理与秩序的关系、个人道德修养的心理特征、道德心理与文化建设、社会共同体建设中的道德问题、道德心理思想史梳理等方面,用14篇论文的篇幅从道德心理学的多个角度反映出在化解规范冲突、推动社会善治方面中国心理学学者的最近思考和研究发现,旨在借此全面展示道德发展领域的
当代社会实践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迈向现代化,现代化使人的交往实践呈现出数字化、信息化、虚拟化等特征,信息时代的交往方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可以称为虚拟交往。本书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出发,对虚拟交往进行哲学分析,也即辩证地认识虚拟交往的产生和发展,理性地看待它给人的发展带来的境遇,对社会结构所产生的变革,以及它在人类历史进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