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阐述了乡村资源环境规划的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基本任务、主要类型及编制程序等,并在此基础上着重剖析了乡村土地资源利用规划、乡村水环境规划、乡村大气环境规划、乡村固体废物管理规划的具体规划过程和规划案例,具有较强科学性、实用性、操作性和易读性。
实施“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新时代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举措。本书系统介绍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背景与意义、生态环境空间管控与清单制管理的国内外经验与实践,基于四川省“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构
本书针对美丽中国建设评价工作,构建了以地球大数据为支撑、以可持续发展(SDGs)指标与本土指标相融合的美丽中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美丽中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从单项评价、综合评价及公众满意度评价入手,开展了2015年全国地级市尺度的全景美丽中国建设水平全景评价,并对评价指标体系包含的天蓝、地绿、水清、人和4个维度进行了
《黄河流域十年实地调查记(1914—1923)》又名《十年行程录》,是北疆博物院最重要的学术著作,全套6册,包括文字分册、地图分册和图集分册。该套学术成果是北疆博物院创始人桑志华在1914—1923年间,对我国黄河以北广大地区探寻考察的真实记录。该书不仅有作者详细记录的所到各地风土人情、环境物候、动植物资源、河流湖泊等
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海西经济区(闽江、九龙江等流域)生态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包括八个课题,涉及福建省重要资源问题、灾害防治和环境保护问题、海西经济区今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问题、流域的地质-生态环境问题及两岸经济发展的重大工程。《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海西经济区(福建省)生态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是项目成
建设生态文明事关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极具中国特色,而且已成为全球共识。本书以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为切入点,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视角,进行理论梳理与实证分析,内容包括生态文明与示范区创建的理论脉络,政府对生态文明的认识与行动,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国际经验,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生态文明示范区
作者坚守黄河治理一线30余年,针对世界上最复杂、最难治理的河流长期致力于治河基本理论与重大水利工程设计运用技术研究。本书是作者于2017年以来在深入认识黄河下游在新形势下面临的问题、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采用综合行业视角,回应社会、学界对宽滩多沙河流治理的诸多疑虑,逐步形成的黄河下游生态廊道构建思考、理论探索和试点规划实
《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演变.2021卷科学基础》共13章,在回顾前三次报告中有关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的发展和认知的基础上,主要从大气圈、水圈、冰冻圈、生物圈等多个圈层出发,评估了各圈层变化的结论。《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演变.2021卷科学基础》系统阐述了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演变特征、大气成分与大气环境变化、天气气候事件变化、东
《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演变:2021第二卷上领域和行业影响、脆弱性与适应》主要针对气候变化对中国重点领域与主要行业的影响进行评估,重点聚焦在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冰冻圈、陆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以及农业、旅游、交通、能源和制造业、人居环境、人群健康和重大工程等的影响、脆弱性与适应方面。根据已有文献和研究的程度,有些影响具有
《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演变.2021第二卷下区域影响、脆弱性与适应》在国内外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地评估了气候变化对我国东北、京津冀、长三角、长江中上游、粤港澳大湾区、台湾和福建、西北干旱区、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等地区以及一带一路重点区域的影响,综合分析了各地区和区域气候变化脆弱性和未来风险,归纳、总结并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