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湖北丹江口库区文物保护项目——丹江口市莲花池墓地的考古发掘报告。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莲花池墓地发掘的142座墓葬,其中战国晚期晚段至西汉末年墓葬125座,明清墓葬10座,近代墓葬1座,年代不明墓葬6座。在详细介绍发掘资料的基础上,本书也对出土最丰富的秦汉时期墓葬进行了随葬品类型学、墓葬分期与年代、
《石窟寺研究》是我国在石窟寺考古、寺院遗址考古、佛教艺术及石窟保护科技领域的第一本全国性专业出版物,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石窟专业委员会和龙门石窟研究院合办。2010年至2020年,每年发行一辑,共出版十辑;自2021年起,改为每年发行两辑。我们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以出版研究石窟寺领域的**学术成果为己任,
本书为安徽大学考古专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文集,精选了安徽大学考古专业历届校友(含自1981年以来的文博专修班、历史专业文博方向校友)和任教老师所撰写的47篇学术类、回忆类、学科建设类文章,其中学术类文章涉及史前考古、夏商周考古、秦汉考古、魏晋南北朝隋唐考古、宋元明考古、科技考古、文化遗产与博物馆、简帛文字、硅酸盐考古、文
本书以山西博物院晋魂基本陈列和原创展中捐赠类文物为研究方向,梳理百年间为山西博物院捐赠过文物的捐赠者、家属子女、藏品征集者以及相关文物和事件等,挖掘文物捐赠背后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补充和丰富文物的史料信息与科普内涵,倡导更多社会人士参与中华文物保护传承事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蓄智慧能量。本书共计20篇,内容均为向山西
如果说“二十四史”在纸上记录和构建了中国人共同的历史世界,河洛地区的石刻遗存就是这些历史的具体实践结果。看似零散分散的石刻,实际上传承有序,闪烁着丰富而多元的文化要素。它们由华夏文明进程这条隐秘的暗线相连接。河洛古代石刻影响巨大,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精神世界,其文化记忆凝聚华夏文明的共识和价值原则,进而形
本书系庆祝民族考古学家李仰松先生九十寿辰而编辑的学术论文集。全书共收录学术论文33篇,涉及民族考古学、史前考古学、夏商周考古学、文明起源、边疆考古学和博物馆学研究等内容;附录2篇,介绍李仰松先生的学术历程和论著总目。
本书收录了南京师范大学考古与文博专业主办的部分讲座纪要62篇、会议纪要10篇,截止于2023年6月10日的考古学系列讲座总第103讲。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讲座纪要,下篇为会议纪要。为方便读者阅读,上篇又按讲座内容分为“理论与方法”“发现与研究”“讨论与争鸣”“陶瓷新识”“文明交流互鉴”“学术薪传”6个单元。“理论
本书选取南开大学博物馆馆藏精品青铜器文物,按年代排序,以多角度摄影、突出局部的方式,细致展现南开大学博物馆馆藏文物的艺术价值与保存情况。内容包括:商代;西周;东周;秦汉;专论。
本书是关于邓国历史文化的专门研究成果。邓国是先秦时期一个重要古国,西周初年封于“南土”,公元前678年灭于楚,学者对其历史特别是地望等有不同看法。本书通过传世、出土邓国铜器推定邓国考古学文化遗存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并通过传世、出土资料对邓国铜器、陶器、玉器及邓国考古学文化遗存进行分期研究,分析其文化面貌。在此基础上,结合
本书收入了张居中教授从事考古生涯四十余年以来的代表作五十多篇,涉及到裴李岗时代、仰韶时代、新石器时代中原地区环境与生业、音乐起源、龟甲与符号研究等领域,以及中华礼乐文明要素的起源等前沿性重大理论问题,尤其是贾湖文化、仰韶时代文化、淮汉文化带与淮汉粳稻栽培带的提出,贾湖骨管乐器研究,锶同位素、寄生物考古学等科技考古专题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