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艺文类聚》等中国古代类书的启发,本教材以并列式四字成语为专题形成章,共十四章,章下分节,以四字诗词名句为节标题。就内容而言,从形而上到形而下,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着重体现一个人字,人的存在时空、自然环境、日常生活、精神世界,等等。就结构而言,分为主题概述、文论摘录、中心选文、作者/出处简介、字词注释、作品解析、
本书为中国俗文学文献的考订研究提供了一个平台。书中以古代戏曲和俗文学研究为主要对象,以实证研究为特色,重视第一手文献资料的发掘与利用,强调对基本文献的调查、编目、考释,尤其强调文献资料考证研究,即集中于作者考、重要事件考、版本文献考索、海内外藏家目录编集、稀见文献考述、新文献材料辑录考释等。戏曲、俗文学、文献、实证,便
本刊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集刊,每年2期,每期20-24篇文章,已出28辑。自27辑开始由我社出版。本刊刊发国内外具有原创性的汉语言文学论著。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比较文学、民俗学等。本刊关注学术前沿的精品成果,注重有价值的原创性理论或原始性资料,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品格
本书分为神话思维与历史思维、三才思维与三代文明、上古歌谣与智慧化石、礼义文化与民俗属性、典籍误读与传承误区、楚汉文化与跨界传承六章,具体内容包括:女娲“造人”与盘古“造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史传典籍中的文化符号;诸子精神的定向误读;楚汉文化的交融等。
本书在近现代中国政治史和文学史的背景下,聚焦梁启超、陈独秀、鲁迅、胡适、茅盾、巴金等六位作家,辨析他们对民主的理解、接受、质疑与反思过程,考察民主观及其变化在作家文学活动和文学作品的复杂表现,试图勾勒出西方民主观念在中国现代文学叙述中的表现趋势和特点。本书认为,民主既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
本书将古代的《文心雕龙》与现当代的鲁迅、周作人、茅盾和朱光潜四位文学家的作品进行比较与互释,探讨了如何激发和转化古代文论中有生命力的部分,成为当代文学批评建构的传统资源,分析了建设中国特色文学理论与批评的正确道路。
本书能注意到纵横不同层面的梳理和分析,突破了学术界已有的一些结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形成了一定的认识体系。从江南文学研究角度来讲,本书是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有一定的新意;从江南文化与城镇史研究的角度讲,本书也有一定的开拓性,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江南地域文化和小城镇的活动形态及文化意义。
《不必等候炬火》为批评文集,共分三辑。1辑是对新世纪文学现象与创作态势的整体分析,通过对70后、80后小说创作现状的全局性概览和评析,从代际、雅俗、文体等角度揭示了新世纪小说艺术发展动向与流变。这是对文学格局的形成、热点文学现象、小说创作的变局等方面的总体性研究。第2辑是年度文学评述。以一年为周期,切入六年来中国文学的
2017年2月、6月,*总书记先后两次就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做出重要指示。2017年2月,市委书记蔡奇就推动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利用工作做调查研究,强调要以高度历史使命感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运河文化是通州主要的文化基因,运河文化精神是通州作家精神构建的母体。将当代通州作家作品的人味、运河文化的水味、城市副中心建设通州味
《中国文学海外发展报告(2018)》由北京师范大学姚建彬担任主编,作者来自全国20多所高校。本书主要研究阐述了中国文学在英语、德语、法语国家以及其他地区的年度传播情况,同时介绍了中国古典文学、当代诗歌、当代小说、当代戏剧、科幻文学、儿童文学等在世界各地的传播情况,并对中国文学的海外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