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参考《药用植物学》等高等教育教材及《中华本草》等权威著作,收录常用、常见植物类中草药600多种,按照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分为三大类,每一类再按照植物科属分类,每种药用植物包括药名、别名、植物形态特点、生境分布、采集加工、功效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等文字内容,并配有突出植物识别特征的精美彩色图片,有的品种根
《中药饮片炮制彩色图谱(第二版)》本书在广受好评的第一版基础上修订而成,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进行更新,全书收录1000余种中药饮片品种,近1200副照片图,对常用中药饮片的炮制进行说明。每个品种包括文字部分与多幅图片,文字部分主要说明了各品种的名称、来源、炮制方法、成品性状、注意事项;图片为相同自然光线环境下,拍
本教材系统介绍了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根据中药活性成分的性质,科学设计中药提取物制备工艺的方法。教材注重中医药理论对中药提取工艺设计工作的指导,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工艺学与工程学相结合。选取典型案例,融基本思路、方法技能于案例分析中,强化中药提取工艺设计方法与关键点,力求系统地阐明中药提取过程的中药品质形成与决定要素,
整合药理学是许海玉、杨洪军于2014年提出的新概念,该概念也引起了中医药学界的广泛关注,相关研究人员纷纷开展相关研究。本书紧跟**进展,注重原创发现,强调应用转化的原则,对中药整合药理学相关研究工作及成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本书作为中药整合药理学的创新概念和示范应用研究专著,从中药整合药理学的提出背景、核心理论、研究策略
本书对我国酸枣资源、酸枣营养成分和药用成分、酸枣适应干旱的生理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对酸枣仁和叶片中的黄酮类物质进行了分析,建立了不同区域酸枣仁的HPLC指纹图谱,重点研究了酸枣仁中抗坏血酸和谷胱甘肽代谢途径调控的分子机制,针对酸枣仁、叶片中的三萜皂苷活性研究,进行了综合利用的产品研发,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建立了酸枣规
本书系统记载了华中地区常见,以及中医或民间医生常用(不一定常见)的药用植物832种(含种下类群),其中以条目形式记载的药用植物760种,共收录772种药用植物(含真菌、地衣)计1420幅图片。主要介绍了这些药用植物的中文名、拉丁学名(含主要异名)、植物形态、生长环境、分布区域及栽培情况、药用部位(药名)、功能主治、用法
笔者将在执行科技部基础工作专项“传统中兽医药学资源抢救与整理”等工作中收集到的千余种动植物资料,整理优选出了639种具有一定药效和观赏价值或饲用价值的动植物,配有近700幅高清彩图,对其别称、地域、生长特点、入药部位、采集时间与方法、性味归经、功能主治及其煎煮方法等内容进行了重点且详尽的介绍。其最大特点就是突出多用途与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也日益提升,越来越重视饮食保健,但由于缺乏对保健食品的科学认识,加之充斥的虚假养生信息,常常使人们走入保健食疗的误区。本书依据国家颁布的可作为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在中医理论基础的指导下,结合古代典籍和现代药理学、化学研究成果,系统地阐述了这些物品的来源、性味功效、文献记
作者从事本草名物研究多年,名物考证之外,尤善于从诗、文、笔记、小说等文学文献中发掘本草的文化意义。《本草博物志》即是作者在此前考证工作的基础上,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读者介绍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本草名物及其形态、功用、文化意涵,以使读者更全面地理解本草名物在古典文学作品中的意义。作者立足于中国本草的名物考证,辅以诸多文学作品
本书收录了我国花类药用本草260多种,每一种花药均按照别名、基原、产地、采收加工、植物形态、花药性状、质量要求、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项、应用举例、本草记载的顺序编写。本书配有高清原植物彩图,配图高雅唯美,具有艺术观赏性。该书既可作为医药院校、中医药科研单位、中药相关企业、药品检验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