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旨归汉道》内容大致分为文化与文明、帝陵与陵寝制度研究、王侯与中小型墓葬研究和书评四个部分,从考古资料出发,辅以文献记载,阐述了东周秦汉时期历史文化的演进模式从“多元一体性”向“统一多样性”的转化,而“统一多样性”也是中国古代大一统时代的基本特征。同时,基于海昏侯墓、东汉帝陵、曹操高陵、西朱村曹魏墓等汉代陵墓典型案例的
《淅川下王岗:2008~2010年考古发掘报告(全三册)》是一部全面系统公布河南淅川下王岗遗址2008年至2010年发掘成果的考古报告。下王岗遗址这一阶段发掘面积为3002平方米,发现了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西周等不同时期丰富的考古学文化遗存。西周时期遗存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研究早期楚文化考古学材料方
科特迪瓦位于非洲大陆西部,南邻大西洋几内亚港湾。这里有西非第一大港口,也是内陆国家马里和布基纳法索的重要出海口岸。优越的地理位置、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以及近几年快速活跃发展的经济,使科特迪瓦再度成为西非地区的中枢,旅游业居地区首位,素有“西非小巴黎”之誉。本书对科特迪瓦的国土、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社会、外交等进行了较
元朝作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无论在政治上还是文化上较之其它其他王朝都拥有更多的包容性与多样性。正因如此,以人物研究为切入点,探讨元朝政治、文化发展的特色以及多族士人圈的形成与互动,成为元史学界历来关注的重点。危素(1303-~1372),字太朴,号云林,是十四14世纪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也是元
2018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40周年,为了回顾与总结四十年来中外学界关于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史的研究状况、探索与讨论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创新可能,北京市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会出版了本书。所收文章主要是北京市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会会员关于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研究成果,以及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联合《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与北京市
自清末以来,随着清朝灭亡和民国初建,清代思想文化持续发生巨变,不断融入西方的因素。民国时期的学界亦开始站在现代转型的视角对清代的思想文化进行清理和解读,对这段时期思想文化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民国初年(1912—1949),新中国建立后至改革开放(1950—1978),改革新时期至今。这三个时期的研究方法又分别受到
本书紧密围绕“屯堡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主题,从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视角综合研究了西南地区及鄂西、桂北等毗邻地区的部分特色民族文化,探索了一些发掘、保护区域民族文化资源的路径,总结了一些促进区域民族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经验,并回顾了近年来西南民族文化发展中的重大事件,梳理形成了大事记,着力为相关政府管理主体、市场主
《欧美史研究》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欧美近现代史学科2018-2019年在国内完成的成果汇集。本书为第3辑,分专题研究和学术综述两大块,其中专题研究8篇,学术综述12篇。这些文章涉及欧洲、美洲的政治史、经济史、外交史、社会文化史等领域,或属于国内前沿问题,或在传统研究领域内有所突破,或总结分析了近两年国内外相关
百件精品文物卷
本书是“拜占庭三部曲”的第二卷,从公元800年教皇利奥三世将皇冠和罗马皇帝的封号赐予查理曼开始,在不到300年之中,拜占庭帝国继续经历着国内政治和宗教方面的动乱,以及来自哥特人、保加尔人、萨拉森人等外族的骚扰。在“保加利亚屠夫”巴西尔二世执政时期,帝国达到巅峰,却在1071年的曼齐刻尔特之战惨败于突厥人,走向衰落。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