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字摩诘,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是盛唐时期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他笃信佛教,诗歌常常和佛教精义相结合,有“诗佛”之称。擅长作画,苏轼称之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该书选取宋代至清代具有代表性的词人名作七十余篇,逐篇配以赏析文章,并附录三篇文章《怎样读宋词》《怎样读清词》《怎样按谱填词》。作者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探索古人的心灵,在赏析的过程中融入现代人的意识,以期发现古典作品的艺术光辉与新的意义。“去以心发现心”,实为一种“心解”,与传统的注释、评点、讲解等比较起来更有自己的优长,
万树的《词律》在词学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万树在《词律》中所体现的词学思想,影响了整个清代、民国,至今仍在影响着词学研究人。本书深入分析了万树《词律》诞生的背景与学理基础,全面阐述万树《词律》的词律思想,肯定了万树在词谱史上的巨大贡献,高度概括了万树《词律》的词学史地位与意义,指出万树的《词律》开词律严密一派,是词谱
榕树下、龙的天空、幻剑书盟、起点中文网、盛大文学、逐浪网、17K文学网/小说网、塔读文学、磨铁中文网、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掌阅文学、欢乐书客、红袖添香、露西弗俱乐部、晋江文学城、潇湘书院、长佩文学论坛、阅文集团……广大网络文学读者耳熟能详的这些文学网站的发展史,可以说从生产机制方面建构了整个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史。本书
书稿以网络中的文学创作、传播、评论及产业化开发热潮为研究背景,以文化研究为学术语境,考察网络与文学间的互动互构状况;考察网络媒介给文学带来了哪些标准与价值尺度的变化;分析目前文学批评及产业开发中面临的困境哪些是由新媒体特性带来的,哪些是由旧批评体系对新媒介的不适造成的。书稿上篇“新变”从总体上梳理了网络媒介介入文学传播
《词史考微》是关于词学批评的理论研究,是针对“文学”与“历史”之间关系的反思性质的探索。全书由“导论”、“上编”、“下编”、“结语”四个部分组成,附有研究“参考书目”。上编阐述“词史考微”的理论内涵。第一章《“词史”说新诠》阐明“词史”说所触及的“文学”的本质力量——这是脱离现实社会关系的一种独特存在;“词史”说与现代
《豪放词》是我国古典诗词中的文化瑰宝,以行文雄浑大气,气象恢弘豪放而著称,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不拘于音律,尤其是写于时代巨变时期的作品,悲壮慷慨、豪气干云,让人既有遍洒英雄泪的伤感,又有驰骋疆场,杀身报国的豪壮。有“大江东去,浪淘金,千古风流人物”的磅礴大气;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萧索雄浑;有“壮志饥
《中国史诗研究学术档案(1840-1949)》对1840-1949年间中国史诗研究的学术进展进行归纳、总结、清理,对这一时间段史诗研究学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论著加以评述,并附1840-1949年间中国史诗研究论著提要,为中国史诗研究的深入提供了较为系统而翔实的资料。本书特点:1.从大量报刊和前贤文稿中辑录出章太炎、鲁迅
内容简介:船山诗学的本质是“情幾”诗学,从特征上看,隶属于中国古典诗歌史的抒情传统,但船山诗学背后的人性论视域,又极大地深化了这个传统。船山所言之“幾”源自《易传》,其基本内涵即“动之微”,涵括“动”与“微”两个层面。从“动”的一面说,是要求在无定中寻求有定,在不确定性中寻求确定性,对应着“情者阴阳之幾”的“情”之生成
《“天人合一”生态智慧下的唐诗宋词英译研究》以东方智慧“天人合一”认识样式重构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基础,重点对其翻译方法——三维转换翻译法作出了合一整体性的诠释,并结合古诗词的翻译特点,运用其核心理念对古诗词英译经典作品进行详细阐述和对比分析,目的在于构建具有华夏知性体系的话语形态和认识范式,以传扬中国经典文学之美、提升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