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书写深受海洋史观影响,导致中国历史叙述“权重”发生偏移,以19世纪中叶以来通商开埠为基础的东西关系“冲击-回应”理论大行其道,直到拉铁摩尔中国“亚洲内陆边疆”研究恢复以南北关系为中心的“大陆史观”之后,“过渡地带”作为中国历史的中心才受到重视。本书以中国西北为例,以地缘与空间视角下的农耕、游牧与绿洲互动为切入点
本书运用“历史民族志”的研究视角与书写风格,结合民间历史文献与实地田野调查,对黔桂交界都柳江下游地区的“峒地”村寨民众展开研究,希望揭示自明清以来,面对王朝国家的军事力量以及各种政治、经济与文化政策,山区村寨社会在家族组织、婚姻关系和仪式传统等方面发生的整体性“结构”变迁,以此探讨南方山区人群身处王朝国家统治下的多种可
本书是一本以王元院士的数学研究经历为主的自传体访谈录。《BR》前3章记录了王元的童年与求学经历;第4,5章详细回溯了王元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道路,从动机到方法创新及国际评价;第6,8章介绍了王元从事应用数学研究的途径及见解;第7章记述了他在代数数论方面的工作;第9章描述了王元在数学史方面的工作与体会;第10章简述了王元在
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编辑的学术集刊。本辑收录考古调查发掘报告、研究论文等26篇,内容涉及中国边疆及毗邻地区的古代人类、古代文化与环境。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编辑的学术集刊。本辑收录考古调查发掘报告、研究论文等26篇,内容涉及中国边疆及毗邻地区
本书对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进行分区、分期和年代研究,据此建立起该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时空框架。整合动植物和工具遗存等证据对框架内各个文化的生计方式进行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由广谱性采集渔猎经济到稻作栽培或专业渔猎经济的演变过程。最后与其他地区新石器时代生计方式的演变过程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新
本书评述了贺敬之从出生到耄耋之年漫长而独特的人生历程。撰者从传主的革命人生道路和文学创作道路的内在联系上入手,详细描述了贺敬之如何从一个贫苦农家子弟,逐渐成长为一名著名的剧作家、诗人、文艺理论批评家、革命文艺家、党政部门文艺战线重要领导人的过程。撰者还条分缕析地论述了传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创作成就,如《白毛女》《放歌集》
《吐谷浑史研究》以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吐谷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吐谷浑民族自我塑造过程及其与周边民族区域互动过程中一些细节问题进行考察,探讨吐谷浑民族过程的一些重大转折及其发生机制。一方面从宏观层面揭示吐谷浑民族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另一方面从微观层面进一步探索和澄清吐谷浑历史的若干具体问题,充分展现吐谷浑的民族过程
早商二里冈时期中原文化对外曾形成了大范围的影响;不过到晚商殷墟时期中原文化势力则从周边地区退出,呈现出收缩的局面。本书以中原文化影响下的南方为考察区域,系统梳理长江、淮河流域商时期的考古材料,揭示二里冈下层第二期至殷墟一期前后(约公元前1500~1300年)中原文化在南方地区的影响格局及其从这一区域阶段性的消退过程,并
本书立足于19—20世纪东亚与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并选取东西方主要国家近代以来发展变革的经验,尝试归纳、总结东西方不同国家和地区各自的现代化模式与现代化道路;着重对现代化与发展理论的探讨,涉及历史学“现代化范式”与其他史学范式的关系、科学与人文的关系,以及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等问题;关注当代历史学和历史
《长安学研究文献汇刊·考古编·金石卷(第十三辑)》匯編清、民國金石著作《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秦汉瓦当图》《秦汉瓦图记》《唐风楼秦汉瓦当文字》《昭陵六骏赞辩》《瘞鶴銘考》《石門碑醳(附:石門碑醳補)》《長安獲古編》《求古録》《金石存》十種,希冀爲長安學、地方史、學術史及中國古代文化研究提供資料,以促進學術研究及社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