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作者阅读古代文学经典或现代学术经典的若干文章,其中较多跨越自己专业的随谈,所以作者自认是“聊为之说”。全书分三辑:第一辑是关于先秦及唐宋诗文的随谈;第二辑谈及的近现代作家,也多是围绕他们与古典的关系而言;第三辑是关于古典文学研究或现代文学研究的评论,亦与古典学术传统有关。这些文字品评经典、“温故知新”,或可供
本书收录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新月集》的诗,包括《家》《海边》《起源》《婴儿之道》《窃睡者》《孩童的世界》《时间和原因》《玩具》《云与浪》《仙境》《雨天》等。
这是主流媒体评论员为移动端用户精心烹制的热点新闻评论“大餐”。本书收录作品均出自《工人日报e网评》专栏,该专栏入选“2020年中国报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该专栏贴近新闻现场、舆论现场,把握事实真相,凝聚理性声音,引导舆论热点,传递积极能量。
本书选取《史记》中广为流传、耳熟能详的10个故事,包含了语文课本中所收录的所有《史记》名篇,通过奇妙的故事、充满童趣的语言和唯美大气的图画,向孩子们介绍我们祖国的历史故事,激发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之后的课堂学习打下基础。本套图书读者对象定位是4-10岁儿童,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来向孩子讲述中国历史,系统性、趣味性强,可
本书选取了《史记》中广为流传、耳熟能详的10个故事,包含了语文课本中所收录的所有《史记》名篇,通过奇妙的故事、童趣的语言和唯美大气的图画,向孩子们介绍祖国的历史故事,激发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之后的课堂学习打下基础。本册内容为《将相和》。童书的读者定位是4-10岁儿童,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孩子讲述中国历史,满足了家长的
如何解读鲁迅杂文这一文章品类及历史现象,是我们走进鲁迅及20世纪中国的关节之一。鲁迅杂文既简单又繁复,内蕴多重二元悖论,成为我们无穷接近却难以进入的城堡;一代代学者的努力似乎都是在不断试错。这恰好构成了鲁迅杂文的真正魅力,它也许会带来原初意义上的理论创新的可能,带来理解20世纪中国甚至是当下中国的新的出发点。本书正是着
大众媒介在建构“国民意识”、制造“时尚”与“潮流”的同时,也在创造“现代文学”。一个简单的事实是,“现代文学”之不同于“古典文学”,除了众所周知的思想意识、审美趣味、语言工具等,还与其生产过程以及发表形式密切相关。报章等大众传媒不仅仅是工具,而是已深深嵌入写作者的思维与表达。在这个意义上,理解大众传媒,不仅仅是新闻史家
本书共十五章,对艺术思维活动这一心理过程中的心理潜质、动因结构、痛苦与快乐、心理落差、心理定势、定向性、神秘性、理性原则、本体建构、通感效应、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自我应答,以及情感作用,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和研究,同时也注意到早期经验对作家创作的影响。另外本书还附文探讨了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文艺心理学、中国古代心理美学思想的
本书共分三部分:艺术家与死;文学的孤独(夜思录);三毛之死。主要内容包括:艺术与死;死亡的艺术过程;死亡的艺术意义;死亡作为一种生命体验;艺术家的自杀;缘起;孤灯夜思之一;失眠有感之一;孤灯夜思之二;失眠有感之二等。
本书以20世纪中西文艺交流史为研究对象,基于作者对于中国古代哲学中“同”与“通”观念的认知,以一些典型的作家、思想家和思潮将这一过程串联。全书分十四章,探讨了如下问题:文学中的西学中用,尼采、弗洛伊德等人的思想在中国的应用,中国文艺理论的“盗火者”鲁迅,庞德与中国文化的共鸣,古典主义和现代中国文学的关系,“宜于西而不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