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苑是中国历史上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互相融合、共同作用的结果,是辽、金以来北京作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的历史见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南苑承载了封建社会都城的部分政治功能。辽代,长于骑射的契丹统治者在南苑举行捺钵围猎活动。金代,海陵王常率近侍“猎于南郊”。元代,同样以“下马飞放泊”做为游猎和训练戎马的重要场地。清代,
本书搜集中国古代艺术方面的经典原著,以可靠的版本为底本,并予以重新校点整理,本书即是其中的一种。收录清代书法家何绍基的《东洲草堂金石题跋》和沈树镛的《郑斋金石题跋记》两种作品。(清)何绍基,沈树镛撰,汪政点校。
本书是人类学家张经纬的首部考古学、历史学主题书评集,分为“考古”、“中国”、“神话”、“方法”和“诸野”五大板块。考古、历史著作固然厚重、深沉,但当我们用人类学思维重新理解中国文明的方方面面,或许就能从那些作品中,品读出意想不到的新意。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本文集中的诸多评论,不仅能通过全新的角度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文献
本书从分析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大意义和广西民族文化传承的现状出发,阐述了广西中职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梳理了广西中等职业教育近年在民族文化传承方面采取主要做法、成果成效及存在问题,并深入剖析其原因,试图为有关部门和中职学校下阶段的民族传统技艺传承工作提出有益建议。本书采用教育人类学和职业教育学交叉的研究框
《量化历史研究第五辑》是量化历史研究的专业性辑刊。本辑内容涉及犹太历史的量化研究,历史中的金融泡沫研究,1919年山东城市人口研究,阶层流动、选择性移民与工业革命的实证研究,文化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国年轻人如何看待历史研究等。其中不乏名家新作和年轻学者的力作。《量化历史研究第五辑》论述规范,颇具学术价值。
本书作为高等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材,致力于给大学生们提供一个掌握浩如烟海、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的系统而简明的文本,助力他们更好的理解传统文化的特征和精神,以此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全书由引言、上篇、下篇和结语四个部分组成。引言明确了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以及学习传统文化的目的和意义;上篇
国图名家讲座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联合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单位联合主办。讲座目前初步分为四个主题:儒家思想与经典、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中国古代文学。讲座每期分为十二讲,邀请相关领域专业名家学者,围绕同一个主题进。讲座目前已经举办两期,受到社会相关领域学者与爱好者的广泛好评,影响也较大,在光明网同步现场
简帛学是20世纪创见并取得丰硕成果的一门学科,百年来,大量简帛学文献的出土弥补了传世文献资料的不足与缺失,勘正了传世文献的谬误,为其他学科的发展研究都有一定的贡献。《中国简帛学刊》为山东省社科研究基地聊城大学简帛学研究中心主办的专业学术性刊物。从第三辑开始转入本社出版。集刊以刊发简帛文献文学研究、简帛文献文本整理及相关
《中古文史存稿》以中古时期的历史文化为研究对象,主要由“国史探微”“文史钩陈”“文化考异”“观音新论”四个部分汇编成册。在传统的文献考据方法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对中古时期的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此外,《中古文史存稿》还采用了社会性别的视角,对观音女性化发展倾向等内容进行了细致的探讨。
本书以聚落考古学的方法为视角,对建筑进行类型学梳理,建立村落的时间序列和空间分布的框架,通过对物质层面静止的建筑、场域,以及精神层面动态的仪式、习俗等进行考察,做出详细的历时性演变和共时性分析,探讨人地关系、祠堂墓葬、家族文化传统等对凤山楼村聚落形态演变所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