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志愿者活动是老年人社会参与的重要渠道和体现,承载着积极老龄化丰富的内涵、目标和行动,其积极意义和重要价值逐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本书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从宏观层面把握我国老年人参与志愿者活动的基本态势,从微观层面探究老年人参与志愿者活动这一形式的价值效应、特征和适应性机制,并且在此基础上深入洞察老年人参与志愿者活
自2000年前后我国正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后,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老龄人口总量多的国家之一,而且老龄化的发展速度高居世界首位。在人口老龄化的大潮中,许多老年人缺乏主体意识,缺乏清晰的养老方法论,在自己的老年生活初始阶段出现了无所事事、无所适从等迷茫的状态。如何将无序状态转变为有序状态,简单而又有效的方式是制订出属于老年
本书内容包括第一章绪论(概念、定义、原则)、第二章智慧养老组成要素、第三章智慧养老系统结构、第四章智慧养老系统功能、第五章智慧养老系统功能老化的表现、第六章智慧养老系统原则、第七章智慧养老相关标准、第八章智慧养老系统安全
本书以深圳开展志愿服务工作的义工为切入点,从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深圳义工”、深圳义工的起源与发展、深圳义工的专业化探索、深圳社区社会组织中的志愿服务,以及深圳义工服务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等几方面论述了深圳义工改革发展的真实情况,总结了深圳义工在发展过程中的成长、挫败,以及在实践中形成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对深圳“志愿之
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生活后,和传统农村社会相对照,其主体身份和认同表现出何种新特性?新生代农民工传统的乡土认同在城市环境中出现何种新变化和新动态?手机媒体如何介入新生代农民工认同建构的过程,如何影响并塑造其新媒体语境下的社会认同?在社会文化生态和媒体技术不断进步的过程中,手机媒体在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形塑中扮演了什么
本书采用文献研究和思辨研究方法,通过全面比较,总结了相关的理论内涵和体系,进而对公共服务质量进行评估,以期完善公共服务质量评估体系和建构逻辑。在总结我国公共服务质量评估理性主义建构逻辑的基础上,本书基于关怀伦理的视角对我国公共服务质量评估的理论基础、价值取向、质量标准化、逻辑实证主义方法等内容进行了阐述。本书提出了关怀
农民工的集体行动事件近年频繁发生,但无论延续多年的维稳体制还是目前进行的治理尝试其效果都不佳。有理由认为,农民工集体行动的频发和城镇化进程关联,并受到农民工代际分化的影响。本书拟从"社会现实-共同意识-集体行动"三环节解析农民工集体行动产生的动态机制,借助调研案例和调查数据,通过SEM方法和个人-集体认同模型,综合运用
本书的内容基本上是作者省社科基金课题研究的成果,做了大量调研分析。探寻了女性农民工城市就业领域和主要职业、就业风险;了解到女性农民工城市就业的劳动权利保障情况;调查了女性农民工城市生存个案;分析了女性农民工城市生存的爱情、婚姻、政治生活、精神状态以及边缘化生活状况;提出了化解女性农民工城市生存困境的措施。 书中的内容
为了加深对社区生计保障体系的认识和促进社区生计保障事业的发展,本书主要研究了社区生计保障的特质、发展历程、发展类型、发展模式,尤其着重从谋生特质、发育缘由、运行范型、促进策略等四个维度,探索社区营生保障、社区就业保障、社区生活救助、社区生活福利、社区土地保障等生计保障发展规律。本书构筑了较完整的社区生计保障体系,突出地
针对山区公共服务发展的公平与公正性及效率性,基于理论构建和典型案例研究,深入分析山区公共服务的空间特征、及其差异性,依据宏观数据分析,并通过问卷调查深入解析影响山区公共服务效率的内外因素、政策驱动、管理机制,探究基本公共服务的地方性问题,以及政策空间公平性问题,阐明公共服务的经济关联性和空间效率比较,给出提升山区公共服